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的新历史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坛最丰硕的成果之一。无论是寻根作家、先锋作家、还是新写实作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叙述视野转向了深广无垠的历史时空,在历史变革的激荡中形成了个人对历史的主观化、心灵化的书写。新历史小说颠覆传统的历史观念,以破碎性、偶然性的历史观代替了进化论的思想。历史变成了一种修辞和想象拼接的文本,一种主观思想任意驱动的客观对象,历史完全被形式化与结构化了。对历史真实的怀疑和不可知,使历史粘附着哲学和宗教的神秘色彩,对生存、人性的反思,对苦难命运的悲悯使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叙事折返到传统历史叙事的循环论和的宿命理念之中。当经典历史文本所携带的文化精神被消解,当价值虚无已成为无法克服的症结,当幻想、拼贴、游戏成为叙述历史的方式,新历史小说已俨然变成了寓言故事。作为后现代语境下的历史叙事,新历史小说作家们通过运用寓言化的方式还原了一个具有当代经验的“历史原貌”,历史的“黑暗”时代不能发生在现实社会,寓言为它提供了理论和直接存在的依据,而那种关于人生、生命与存在的哲理思考也随着寓言的形式得以展现。论文主体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论述新历史小说寓言化的生成。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生成都不是孤立无援的,鲁迅先生开启了现代寓言化小说写作的先河,其创作的《故事新编》则成为现代寓言化历史小说的先驱。80年代中后期的当代文坛出现了由写真实向写寓言转变的风潮,于是新历史小说乘借着这股创作趋势,对广袤的历史时空进行了寓言化的展现,同时由于其历史叙事中存在的偶然性因素对历史的肆意改写,人物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形成了面对历史的宿命论阐释,这些因素的合力就形成了新历史小说寓言化的书写。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新历史小说的主题表征,从历史叙事的寓言化精神、寓言化的多重主题阐释以及寓言化的意象呈现,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寓言化的小说通常会包含多个主题,然而会有一个主导主题贯穿始终,这就是小说的寓言化精神所在,新历史小说通过寓言化的方式使文本与历史之间形成了一条精神隧道,实现了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生命形式的终极质询,在寓言化精神的主导下开启了关于人性、文化、生存意义等多重主题的思考。最后人类的诸种生存困境又通过寓言化的意象形象鲜明的阐发出来。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新历史小说寓言化的叙事策略。叙事性作品的主题表达离不开文本的叙述,由于寓言化小说的言此意彼的特质,客观上决定了新历史小说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故事材料的奇幻荒诞、颠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个人化的叙事视角,这些共同组成了新历史小说寓言化的“叙述性结构”,使作品表现了出巨大的张力,这对于寓言作品的深层寓意表达十分关键。第四部分,总结新历史小说这种寓言化倾向的得失。寓言性的作品在主题的阐释方面注重灵魂深度的挖掘,在美学表征上呈现出破碎性,这些都给新历史小说的历史叙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当下经验的历史再现还是陌生化语言充满张力的文本阐释,都给读者带来了一场阅读上的深刻体验。然而其与命运的无止境的纠缠和过于形式化所带来的间离性的审美障碍,都成为了寓言化过程中的纰漏,致使新历史小说在观念和形式上的探险之行,没有如我们预期的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