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背景: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骨筋膜室内压增高导致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症候群。筋膜室切开减压是预防和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最有效措施,但是减张术后常常形成较大面积的皮肤缺损,其中大多数创面不能低张力直接拉拢缝合,多需要游离皮片植皮,这些传统的方法修复效果不美观,功能欠佳;增加了供区损伤,并发症高,治疗周期长[23,52]。如何快捷有效的修复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后创面,成为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我们根据皮肤粘弹性原理,应用Wilhelm Fleischmann教授发明的拉杆式皮肤扩展器成功开展了一系列的良好的临床实践。本研究的目的是将拉杆式皮肤扩展器与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新型皮肤扩展器闭合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后创面的临床效。2.2研究资料与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8月到2018年1月,34名筋膜室切开术后患者进行了回顾统计分析,因此,采用排除和入选标准为:筋膜室综合征1期或2期发生于上下肢和切开术后的24例患者。传统治疗组:14名患者,采用方法(直接缝合或皮片植皮n=14,T组),拉杆式皮肤伸展组:8名患者,均采用新治疗方法(EASApprox皮肤伸展系统,n=8,N组)。为了避免研究设计中出现的许多缺陷和偏差控制,我们采用了统计倾向得分匹配测试。匹配试图模拟随机化的尝试。因此,在比较组中,每组有8个病人。所有的病人在切口闭合前都有高度张力的创面。在本研究中,我们评估了这两组的疗效。在N组中,所有的病人都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的皮肤拉伸过程来达到伤口愈合的效果。与此同时,T组3例患者通过延迟一期缝合来关闭伤口,7例患者采用了游离植皮来关闭创口?。对Pinch试验下切口最大宽度、创口感染、是否需要植皮、移植皮肤的坏死率和恢复的天数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一个独立的创伤护理专家护士收集的最大伤口宽度、感染事件、皮肤坏死、恢复时间等数据,并在统计上进行了统计。2.3结果:通过对所有患者数据进行统计比较研究,N组: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在20-55岁之间,平均年龄41.50±13.36,Pinch试验下,筋膜切开术后创面最大宽度为3.4-7.7厘米,平均宽度4.27±1.11。T组包括8名患者:7名男性,1名女性,年龄从25-65岁,平均年龄40.13±12.22,Pinch试验下,筋膜切开术后创面最大宽度为3.5-7.5厘米,平均4.17±0.9厘米。在伤口愈合评分(P=2.396)、感染事件(P=0.131)、伤口最大宽度(P=0.221)和伤口愈合的天数(P=0.396)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但是,对伤口的边缘坏死率的分析推断中,T组(3/8=37.5%)的患者比N组(0/8=0%)坏死率高,P<0.05,有统计学差异。使用皮肤移植的分析中,得出结论:T组(5/8=62.5%)的患者比N组(0/8=0%)患者接受植皮治疗的情况更多,P<0.05有统计学差异。2.4结论:这一设备可能代表了一种发展方向,试图避免因使用传统方法导致大量病例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比如游离植皮率后皮片的边缘坏死和皮肤并发症。这种技术是使用皮肤的粘弹性特性来关闭筋膜切开创口的一种微创性的简单手术。关键词:筋膜切开术创口,游离植皮,皮肤伸展装置,筋膜室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