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陆画是我国佛教、道教举办水陆法会时所使用的绘有佛、儒、道三教人物的宗教画,以水陆卷轴画和水陆壁画为主,使用时成套出现,一般分上下两堂。本文在探讨水陆法会的信仰来源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元明清水陆画为研究对象,以宝宁寺、首都博物馆藏水陆卷轴画、长江中游纸本水陆画(共计361幅,各类形象2460余身)和山西省境内的青龙寺、永安寺、公主寺水陆壁画(共计394平方米,各类形象1590余身)为样本,对水陆画的内容、遗存分布、题材、功能、粉本的传播和对唐代道释人物画的继承等方面作了阐述,着重对水陆画中人物服饰及织物纹样展开研究,并对部分织物纹样作了数字化复原及设计探索。影响水陆画中人物服饰的因素包括有佛、儒、道三教教义、三教服饰的冲突与糅合、统治阶级个人喜好及宗教服饰改革;水陆画中佛装、菩萨装、明王装、罗汉装、道教仙真服饰受宗教服饰规范的制约,其服饰宗教特征明显且形成着装定式;水陆画中其他人物如民间诸神、往古人物、地狱鬼众等则以人间帝王冕冠服、贵妇礼服、文武官服、平民服饰为参考并借鉴披帛、璎珞、兽皮等对诸神服饰进行夸张和想象,使其神仙化;在服饰的时代性上受到宋、元、明三个朝代服饰的明显影响;因此,水陆画中的人物服饰整体表现出宗教性、世俗性、多样性、真实性、夸张性、程序化等多种特征。织物纹样的研究以宝宁寺、首都博物馆藏水陆卷轴画为主,对出现于水陆画的织物纹样,就题材、装饰部位、色彩、组合排列、绘制手法、时代及地域特征等方面进行探索。水陆画中的织物纹样受佛、道两教宗教纹样、世俗吉祥纹样等因素的影响;纹样题材丰富、装饰部位及绘制手法多样;色彩以红、青、黄、白等传统色为主;纹样组合形式包括二方连续、四方连续、适合纹样等;绘制手法包括有重彩平涂、泥金线描、没骨渲染、沥粉贴金;在时代上主要受到明、清织物纹样的影响,并表现出由元末明初的质朴风到明代晚期及清代华丽风格的转变;地域上显现出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官派风和地方民俗风格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