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鉴定及毒性分析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huanghong198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叶锈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一类重要病害,该病害分布广泛,流行性强,危害严重,利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小麦叶锈菌群体组成的改变是导致抗锈品种丧失抗性的主要原因。明确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了解其毒性基因的毒力频率,将为小麦抗叶锈育种和品种布局提供依据。2006年从河北、黑龙江、河南、江苏、山东、辽宁、山西、湖北、吉林、安徽、甘肃、内蒙古、新疆和青海14个省市自治区采集和收集小麦叶锈病标样560份,繁殖获得单孢子堆菌株433株。利用43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近等(单)基因系和品种,在苗期对433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鉴定及毒性基因分析。2006年在我国发现了147个致病类型,在诸多致病类型中,FHTT出现频率高达11.1%,是优势类型,其余致病类型的出现频率均在6.0%以下。除FHTT外,出现频率超过1.0%的致病类型还有15个,分别是FHKT(6.0%),FHJT(5.1%),FHST(4.6%),PHTT(3.9%),THTT(3.0%),FHRT(3.0%),FHSS(3.0%),FHHT(2.8%),KHST(2.1%),FHGT(2.1%),PHKT(1.6%),PHSS(1.6%),PHRT(1.4%),FHNS(1.4%)和THST(1.2%);2006年我国小麦叶锈菌毒性基因V2b,V2c,V3,V3bg,V10,V11,V14a,V14b,V14ab,V16,V17,V18,V21,V25,V26,V33,V34,V33+34,VB表现出较高的频率(>70%),表明其对应的抗叶锈病基因Lr2b,Lr2c,Lr3,Lr3bg,Lr10,Lr11,Lr14a,Lr14b,Lr14ab,Lr16,Lr17,Lr18,Lr21,Lr25,Lr26,Lr33,Lr34,Lr33+34和LrB在生产上单独使用几乎没有利用价值;毒性基因V3Ka,V20,V23,V29,V39,V40,V42,V44的平均毒性频率在40%-60%之间,其对应的抗性基因Lr3Ka,Lr20,Lr23,Lr29,Lr39,Lr40,Lr42,Lr44在生产中尚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毒性基因V1,V2a,V9,V15,V19,V24,V28,V30,V32,V36,V38,V41,V43,V45,V46,V50在全国测试的14个地区中平均毒性频率小于4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Lr1,Lr2a,Lr9,Lr15,Lr19,Lr24,Lr28,Lr30,Lr32,Lr36,Lr38,Lr41,Lr43,Lr45,Lr46和Lr50属于我国目前有效抗病基因,在生产上有较好的利用价值,是有待开发的抗性资源,特别是在2006年V9,V24和V38的毒性频率为零,其对应的抗叶锈基因Lr9,Lr24,Lr38表现出优异的抗叶锈性。研究同时发现2006年小麦叶锈菌主要致病类型及其流行频率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黑龙江、吉林等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来自不同地区的菌株毒性基因的组成和毒力频率存在差异,表明毒性类群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儒家思想崇尚复古,在明清时期出现了一股尊经复古的潮流,对中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诸多医家纷纷追溯《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古籍,将其编次、注释、阐发
电子病历是由医疗机构以电子化方式创建,保存和使用的,重点针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信息的数据集成系统.是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
目的:探究社区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健康教育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糖尿病治疗的118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分别对其进行常规指导(常规组)及社区糖尿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女性体检人群骨密度情况,了解本地区骨质疏松的在女性人群中流行病学情况.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女性
目的:考察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专业心理求助意愿(WSPH)与家庭功能、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青少年心理求助问卷》、《家庭功能评定》、《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测评.结果
目的:探讨高原列车随车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高原列车随车86名护士进行调查评估和结果比较.结果:高原列车随车护士SCL-90各因
目的:探讨良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的复发率.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BPPV患者80例进行手法复位治疗,治疗1周后复查,随访1年,分析其复发率.结果:老年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