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现代经济增长的情况和现状表明,资本、劳动和土地对经济增长的效用正在逐渐弱化,而金融发展逐渐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中占有核心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时期的无衰退高速增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经历改革并趋于完善,金融行业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也比较迅速。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和1992年分别成立,标志着中国股票发行和交易市场正式成立,这意味着我国这全是敞开式构架: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成立。商业银行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有130家各类商业银行,与此同时银行分支机构不断拓展。证券市场的容量随着企业上市的进程日益扩大。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那么现实数据能否表明金融发展究竟是否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效用?在不同省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否相同?有哪些不同?金融市场中的各个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对决策层采取合适的金融发展政策,以求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比较重要意义。经济发展与金融增长的关系历来是经济学家长期关注的问题,早期经济学家熊彼特等人从理论角度研究认为一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关联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学家们基于前人的理论使用现代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主流的实证结果认为,金融发展中的诸多要素,例如金融中介发张状况与证券市场流通速率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并且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里,金融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在我国,以往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关系理论能否在国内发展尚不平衡的经济现实中得到验证,是本文所主要研究的问题。在实证过程中,本文利用1992年到2009年间十六年的数据做出实证分析,从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两个角度入手,力图藉由数理模型和实证检验揭示中国不同省份经济增长差异的金融原因,并探索在发展金融、完善金融体制、提高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为各个省份针对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金融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以更好促进经济增长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绪论。这一部分首先围绕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概述了当前的地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现状。然后阐述了本文的框架和在我国实证地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必要性,最后阐述了实证结果对全国和地方政府制定金融发展政策的借鉴意义。第二章是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对国内研究文献进行了汇总和总结,我们把这个领域以往的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部分,即国内和国外。熊彼特(1912)最早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理论研究,结论认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具有相关性。在之后的理论研究中,西方学者针对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究竟有无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多数学者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是有影响的,但也有少部分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持否定观点。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方法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绝大多数学者的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本文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发现在国内实证研究中,实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的文献匮乏。那么,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是否与当地经济增长有相关性?在不同地区,金融发展中的不同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是怎样的?这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三章是指标选择与实证方法部分。首先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然后阐述了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之后,在现状和途径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金融相关比率和证券化率作为解释变量。最后,阐述了本文实证部分所涉及模型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其内在逻辑并对不同的计量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详细描述了主要模型设定和实证检验方法。第四章对中国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并且得出实证结论。结果表明,中国不同省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与之相关关系,且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在东中西部具有差异性。在经济不发达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经济发达地区要弱。诚然,本文的研究中间也必然存在着一些局限和不足之处,数据方面由于受到数据的可得性的限制,样本的数量尚不充足,有一定局限性,这些势必会影响到本文的研究结果。第五章根据第四章的模型和实证结果给出了政策建议。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关的,且证券市场作用大于信贷市场。另外,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呈现出正向关系。然后,我们对针对东西部地区情况的不同给出不同政策建议参考,以期望能给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提供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