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历来在社会中备受关注,它损害了会计信息质量,危害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管理层会基于不同的动机考虑,为了满足经营活动的需要和实现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修饰公司的财务业绩,适当的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已成为我国市场常见的、具有危害性的现象,容易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操纵资产减值是盈余管理活动中可利用的手段之一,上市公司利用准则中的主观判断空间和中国市场条件的不完善,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引发了较多的研究与思考。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新的关于资产减值的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表现出我国的资产减值政策出现了重大的变革。会计信息质量更加注重相关性,以便切实准确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有利于财务信息使用者恰当地做出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新准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盈余管理行为,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盈余管理行为。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所致,市场环境还不是特别成熟,新准则的实施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新的影响,企业仍可利用多种手段,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作利润,产生了消极的作用,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探究,怎样做可以减少盈余管理空间,规范资产减值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对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作出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一部分,总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阐述了研究资产减值政策来抑制盈余管理的重要性,并参考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分析了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依据,资产减值的发展历程及确认依据,与盈余管理的动机。第三部分,结合了2009至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金额,对我国目前的资产减值政策的实施效果作出分析,使本文的说服力增强。第四部分,对资产减值政策的规定深入分析,阐述了新准则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空间,包括资产减值政策不规范,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不完善,会计人员素质水平不高等等,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盈余管理行为。第五部分,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措施来抑制盈余管理行为,不断完善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效果。这些措施包括:及时修订和完善资产减值准则,全面的披露资产减值信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还要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积极发展和健全资产交易市场,建立完善的市场价格体系,加强审计监督,营造一个和谐完善的外部机制;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第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要点,并阐述了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