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反向遗传技术对口蹄疫病毒基因的改造和修饰,可以实现对疫苗种毒的生产性能、抗原匹配性、抗原稳定性、免疫应答能力、生物安全性等特征的改良,能够迅速获得预期生物学特性的疫苗候选株,进而可以减少和避免流行毒株驯化环节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改变了对流行毒株筛选驯化受病毒自然属性制约、费时费力、成功率低的缺陷,而且可以实现更为主动有效的疫苗毒株的设计,对整体提升疫苗品质和效力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鉴定出在口蹄疫病毒插入的位点和获得标记的重组病毒,本研究利用口蹄疫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在RGD+9位点处插入了His标签,获得了含有His标签的FM DV全长cDNA克隆(命名为prAsiaI-9His)。将prAsiaI-9His质粒转染BHK-21细胞后,能够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对收获的病毒分别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进行鉴定,结果证实,成功拯救了His标签的重组病毒(命名为rAsiaI-9His),该毒能够稳定表达His标签。最后,比较测定了对BHK-21细胞和乳鼠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该标记毒与亲本拯救的毒株(rAsiaI)具有相似的生物特性。 通过对重组毒rAsiaI-9His的致病性试验表明口蹄疫重组病毒可以对牛产生致病性的临床症状。通过对口蹄疫标签毒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抗体应答检测表明标签毒与野生型AsiaI毒株具有相似性,且利用rAsiaI-9HIS阳性血清对rAsiaI毒株进行中和试验,其r值均为1.0,表明VP1标记毒与流行毒株具有较好的抗原匹配性。含有标签标记的口蹄疫病毒的成功拯救,为深入研究口蹄疫病毒的致病机制以及分子标记疫苗奠定了基础。 总之,标签分子的插入不仅为研究FMDV的治病机理提供了一种工具,而且对传统疫苗生产提供了更高水平的纯化手段,并且在区分FMDV感染与免疫动物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