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收集单纯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与机械性血栓清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客观数据,进行资料统计分析,得出两种治疗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并进行疗效评价。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及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0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住院并行腔内治疗的7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纯CDT组(A组)、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组(B组)。CDT或机械性血栓清除前均常规植入下腔静脉滤器。CDT入路均采用顺行入路,包括经患侧股静脉穿刺置管溶栓和经小腿胫前穿刺深静脉或胫后静脉切开置管入路。AngioJet吸栓同样采用顺行入路,部分患者吸栓前先行血栓段尿激酶喷淋,对吸栓后有残余血栓且无溶栓禁忌者辅以CDT。两组患者置管后采用尿激酶持续微泵泵入,血栓清除后发现髂静脉闭塞或明显狭窄则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所有患者在进行以上治疗的同时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4100U皮下注射Q12H抗凝治疗。术后患肢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取抬高位,溶栓患者隔日监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并行溶栓导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调整导管侧孔段位置。住院期间每日定时测量双下肢周径差(髌骨上15cm、髌骨下10cm)。出院后口服华法林或利伐沙班抗凝治疗至少6个月,口服华法林者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在2-3之间。对两者溶栓导管置管天数、尿激酶用量、D-dimer下降速度、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术后静脉通畅度评分以及随访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率等数据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7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中35例行单纯CDT治疗(A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24例,左侧29例,右侧6例,中央型DVT 8例,混合型DVT 27例。行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术者(B组)35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7例,左侧30例,右侧5例,中央型DVT 5例,混合型DVT 30例。2例采用患侧股静脉穿刺置管吸栓,15例患者采用俯卧位腘静脉穿刺置管吸栓,18例采用患侧小腿胫前穿刺深静脉或胫后静脉切开置管吸栓。A、B两组溶栓导管置管天数分别为(6.09±1.81)天VS(2.89±1.53)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02,P<0.0001);置管后尿激酶用量分别为(251.43±97.8)万U VS(110±54.5)万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473,P=0.001);D-dimer下降速度分别为(2144.68±1464.08)μg/L/D VS(3268.66±2238.04)μg/L/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86,P=0.02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86%及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7,P=0.0456);住院天数分别为:(12.09±4.75)天VS(5.51±1.4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815,P<0.0001);2.A组、B组术后患肢周径缩小时间分别为(3.17±0.92)天VS(2.23±0.8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380,P=0.453);术后静脉通畅程度评分分别为(2.0±1.16)分VS(1.11±0.8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612,P=0.246);PTS发生率分别为14.29%、8.57%(χ~2=0.5645,P=0.4524),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1机械性血栓清除治疗下肢DVT,可减少溶栓治疗的时间及溶栓药物尿激酶的用量,能够加速D-dimer下降,同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对于部分存在相对溶栓禁忌而无法行CDT的患者机械性血栓清除是较为理想的选择。2.机械性血栓清除治疗并不能明显提高术后静脉通畅程度及避免术后PTS发生率;3.机械性血栓清除对急性下肢DVT治疗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中远期仍需进一步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