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了投资多元化的阶段,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渠道已初步形成,但如何构建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体制,缓解高等教育投资不足,改变公共财政投入所占比例下降的趋势,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需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论述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和公共财政投入在高等教育投资中的主导地位。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用成本分担原则、经济增长理论、公共财政学理论作为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和财政投入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铺垫,阐明了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的和财政投入居于主导地位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使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改革和强化公共财政投入有了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渠道的发展。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的三个阶段以及财政投资体制的沿革,结合对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趋势发展的介绍,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的现状。
第三部分着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文章指出了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结构的不健全以及公共财政投入的不足,导致了财政高等教育投资中财政投入的主体地位在弱化,高等教育学费增长过快、受教育者承担比重过大以及社会投资寻利对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削弱等问题。
第四部分:公共财政投入与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改革进行了分析:一是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投资渠道多元化格局,强化国家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主体地位,建立符合公共财政理论的学费分摊机制,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以及国家对社会资本投资高等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二是在公共财政的引导下,国家利用税收手段、金融手段、信贷手段等多种财政宏观调控政策来鼓励和扶持高等教育的发展。三是创新公共财政投资形式,提出财政性投融资应当介入高等教育筹资。从分析财政性投融资和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入手,主张财政性投融资和政策性金融应当介入高等教育筹资。文章指出了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典型代表,可以通过向高等院校提供政策性贷款和向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金贷款这两种方式,成为公共财政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的又一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