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八年时间里,陕甘宁边区的工艺美术以延安为中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面貌,即抗日战争推动了工艺美术发展,工艺美术为抗战服务。在抗日战争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为推动边区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边区工艺美术在旧有的基础上,其组织形式、管理制度、生产模式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同时,其实用功能为主,审美功能为辅的特点满足了边区政府、部队、群众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需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与精神生活的丰富,离不开工艺美术技术的革新和题材形式的创新。在这一时期,大量知识分子和青年艺术家奔赴边区,结合当地工艺技术和艺术特色,对工艺美术进行再创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也为边区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这一时期边区工艺美术的发展不但没有停滞,反而以新技术、新题材、新形式吸引了外界的目光。边区崭新的综合面貌也以工艺美术为媒介传播到国统区,乃至海外,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争取了更多的物质资源和精神支持。文章在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工艺美术发展文献梳理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阐述了边区工艺美术的历史概况、时代特征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总之,只有将陕甘宁边区工艺美术置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特定历史环境中特定历史史实的梳理、分析与阐释,才能深刻认识边区工艺美术蕴含的历史价值和工艺文化价值,并为工艺美术新的时代发展提供借鉴与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