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以常规针刺治疗做对照,观察眼针摩法对脑梗死后平衡障碍患者的影响,以评价其临床疗效,探讨眼针摩法的优势与作用机制。为脑梗死后平衡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临床依据。方法:将90例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成眼针摩法治疗组;常规针刺对照组。所选病例均来自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五科病房2018年6月~202 0年1月的住院患者。90例患者均符合脑梗死后平衡障碍的纳入标准,已通过排除标准筛查。且患者及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此次试验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两组患者入院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宣教,并指导其低盐低脂饮食规范,合理规律的调整作息时间。对两组患者予以监控血压、降脂、抗凝等脑病科的基础治疗。并根据患者存在的不同基础病,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且两组患者均采用头针治疗。除基础治疗外,治疗组采用眼针摩法治疗,选取眼区双侧的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根据眼针的操作规范进针,并配以摩法操作,令拇指和食指在针柄两侧从下向上摩针柄,如此反复,每个穴区行针时间为1分钟。针刺得气后,留针40分钟。出针时用棉球紧按针孔,并按压止血3分钟左右。每日针刺两次,14天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体针针刺治疗,以《针灸治疗学》中提出的中风病体针选穴为依据。根据常规的体针针刺规范进针,针刺得气后留针40分钟。每日针刺两次,14天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皆进行Berg平衡量表、F ugl-M eyer量表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MB I指数进行测评,通过所得评分以评价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情况。并将疗前疗后评分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1)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将眼针摩法治疗组与常规针刺对照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经两个疗程治疗后,眼针摩法治疗组与常规针刺对照组患者的Berg评分均有改善。且眼针摩法优于常规针刺,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 5),提示眼针摩法的疗效更加显著。(2)Fugl-Mey er量表评分对比:治疗前,将眼针摩法治疗组与常规针刺对照组患者的F ugl-M eyer平衡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无显著差异,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经设定的疗程治疗后,眼针摩法治疗组与常规针刺对照组患者的F ugl-M eyer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提高。其中眼针摩法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眼针摩法治疗脑梗死后平衡障碍优于常规针刺。(3)MB I指数评分比较:治疗前,将眼针摩法治疗组与常规针刺对照组患者的MBI指数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无明显差异,提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按疗程治疗后,眼针摩法治疗组与常规针刺对照组患者的MB 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疗法均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但眼针摩法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4)总有效率对比:经治疗后,将眼针摩法治疗组与常规针刺对照组患者分别进行组内比较(P<0.05),说明眼针摩法与常规针刺法均可改善脑梗死后患者的平衡障碍。并将两组患者进行疗效与总有效率比较,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眼针摩法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68.89%的总有效率,证实眼针摩法治疗脑梗死后平衡障碍优于常规针刺法,且疗效显著。结论:(1)眼针摩法与常规针刺对脑梗死后平衡障碍均存在疗效。(2)眼针摩法可改善脑梗死后平衡障碍患者Berg评分及Fug l-Me ye r评分,并显著高于常规针刺。(3)眼针摩法在改善脑梗死后平衡障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4)眼针摩法治疗脑梗死后平衡障碍疗效确切,不仅改善脑梗患者的平衡障碍,并对神经功能缺损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