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沼泽生态系统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是陆地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具有极高的资源开发价值和环境调节功能,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持久的积极响应。森林沼泽生态系统对于水分条件的变化反应明显,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的变化影响着森林沼泽生态系统水文状态,从而影响着森林沼泽的各项服务功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加剧,改变流域生态水文格局,致使森林沼泽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直接影响碳循环。森林沼泽是否会由碳汇转化为碳源,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选择长白山区典型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的森林-沼泽生态样带,根据其自然水分空间格局确定研究地点,分别在2019年的春秋两季开展野外调查和取样,在实验室内开展增温试验(5-35℃),模拟不同增温幅度(1℃/天、2℃/天、5℃/天和10℃/天),研究土壤酶活性与细菌群落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有助于进一步阐释森林沼泽生态系统在正向演替和负向演替趋势下,土壤碳汇功能的变化,对于正确认识温带森林沼泽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科学支持,为森林沼泽的保护、管理与修复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种类的土壤酶活性对于土壤水分序列的响应具有差异性。脲酶、蔗糖酶活性随着含水率的增高而降低,过氧化氢酶与二者不同,对于不同含水率的响应规律不明显;(2)温度变化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与春季相比,秋季各样点脲酶活性显著下降,蔗糖酶活性较显著升高,过氧化氢酶各样点没有显著差异。三种土壤酶活性总体上呈现增温幅10℃/天>增温幅5℃/天>增温幅2℃/天>增温幅1℃/天规律;(3)土壤细菌群落群落与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因植被群落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孤山屯阔叶林样地,随着含水率上升,细菌群落发生变化,变形菌门(Protecbacteria)丰度增加,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度减少;在哈泥针叶林样地中,细菌群落没有随着含水率产生明显变化;(4)土壤细菌群落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具有差异性。自然状态下,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春季丰度高于秋季,芽单胞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秋季丰度明显高于春季。随增温幅度减缓,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丰度增加,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丰度有细微下降的趋势;(5)土壤酶活性与细菌群落密切相关。脲酶活性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呈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中的其他细菌群落呈负相关,且相关度并不显著。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认识温带森林沼泽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科学支持,为研究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结构与功能变化提供方法借鉴,对森林沼泽的保护、管理与修复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