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及分化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uang123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自1986年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至今已有三十年时间,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体系建设及运行的重要基础,对其银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美国的实践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会直接带来银行存贷利差的收窄;存款利率的提高使得银行负债成本增加,加上“金融脱媒”的影响,银行负债结构中来自于存款的资金占比下降。这些直接变化刺激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在传统存贷业务外寻求新的收入来源,从而非利息业务得到迅速发展,盈利模式发生巨大转变。但随着非利息收入的提高,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超过了利息收入,使得银行稳定性降低,事实数据表明,美国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的几年内,大量银行破产。所以,利率市场化在增加了银行盈利渠道的同时,也为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纵观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变迁历程可以发现,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在本世纪初达到巅峰水平,尤其是一些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早已超过利息收入,成为银行新的收入来源。但近几年美国大型银行非利息业务开始呈现出“衰退”的趋势,所以利率市场化后的二三十年间,美国银行业继续将较多的精力投入在非利息业务上的做法,是否会“挤掉”其他业务?而当非利息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是否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是否存在一个最优的水平?在美国银行业转型后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15年存款利率放开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这对我国银行业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加之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金融脱媒”现象的凸显,并且2006年开始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的引入使得银行业迅速扩张,竞争加剧。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如何进行战略转型及转型过程中如何加以风险控制等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基于以上背景及基础,从“利率市场化背景——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及分化——银行战略转型中的风险控制”这一框架入手,基于多元化理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金融创新理论及金融脱媒理论等,通过美国商业银行及我国商业银行2000-2014年间的数据,对中美两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和分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实证结果对银行业非利息业务的最优发展水平进行预测估计。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研究,以求分析不同类型银行在发展非利息业务上的侧重点以及同一银行盈利模式在时间维度上的阶段性分化特征。在实证分析了盈利模式的转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后,以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的发展作为参考,对我国银行业在新时期转型过程中的经营理念及技术手段、营销策略、风险控制等提出建议。  文章一共分为七个章节,各章节的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部分,根据背景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并交代了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框架及方法、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等。  第二章对国内外现有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包括开展非利息业务的基础理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银行盈利模式与其特征关系、盈利模式转型对银行盈利能力及风险等的影响方面。  第三章首先对银行盈利模式进行概述,然后根据中美利率市场化进程等金融背景,通过对美国联邦存款保险机构(FDIC)给出的美国银行业层面近六十年间的数据,详细分析了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变迁历程,总结了国内外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的主要阶段与现状。  第四章是本文实证研究的第一部分,根据第三章中提出的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转型的“早期非利息业务缓慢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多元化迅速提升——本世纪初非利息收入平稳巅峰态势——金融危机后波动中下降”四个阶段,对后两个阶段内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转型与分化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利用横向与纵向的研究维度,发现美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能显著正向影响其非利息业务;大型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会“替代”传统利息业务,而中小型银行非利息业务与传统利息业务共同发展。更重要地,本章根据一些超大型银行近年来非利息业务“衰退”的趋势和实证回归的结果预期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可能存在一段最优的发展水平。当非利息收入占比超过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过多地关注非利息业务可能反而会“挤掉”传统利息业务。本文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出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的最优区间可能处于[32%,51%]之间,即长期来看,非利息收入占比处于这一区间时,银行在非利息业务上的投入是规模经济的。  第五章是本文实证研究的第二部分,对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转型的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与传统业务间表现出互相“替代”的关系,净息差较多的银行开展新的盈利渠道动力不足。另外,由于我国银行业务创新性不足,非利息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加之“交叉销售”策略的作用,我国银行业非利息业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依托于传统业务,故受到来自银行负债结构的显著影响。更重要地,本章也得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化的趋势:横向来看,国有银行在设置收费业务时有较大优势,更加倾向于通过手续费等业务来拓展非利息业务,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则更倾向于通过交易与衍生品业务获取非利息收入。整体来看,银行业竞争加剧时,国有银行在发展多元化时的规模经济优势也进一步扩大,这也对城商行今后谋求新的出路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纵向来看,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在2008年前后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且不同类型银行间差异有加大的趋势。  第六章是本文实证研究的第三部分,分析了盈利模式的转型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及两阶段分化趋势。银行非利息业务的直接效应会降低银行稳定性,但银行收入多元化程度提高的间接效应可以提高银行稳定性。接下来,本章将银行破产风险各部分因素进行分解回归,发现银行破产风险的减缓作用主要来自于杠杆风险的显著降低,而对资产组合风险的改变并不明显。纵向上来看,盈利模式的转型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在2008年前后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2008年前非利息业务发展会提高银行稳定性,而2009年后反而会降低银行稳定性。  第七章根据前文中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结论,针对中美两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并借鉴美国的经营理念、技术手段和营销方法,为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展收入来源制定了发展战略,并对业务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等方面提供强化策略。  相对于以往的研究,本文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创新: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以往研究重点多放在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对其绩效及风险的影响上,本文针对中美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问题、不同银行间以及同一银行在不同时间段内盈利模式的分化问题分别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数据的创新。本文不仅选取近六十年的美国银行业层面数据,详细分析盈利模式变迁历程,还选取美国商业银行层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中,选取我国86家商业银行的数据,很多都手工摘录自银行年报,相对于以往多数以上市银行为样本的研究,本文在银行数量上大大提高,能够有效提供针对城商行的研究结论,结果更有代表性。  (三)对美国非利息业务最优发展水平的估计。本文通过分析美国的具体情况,发现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在2004-2006年间达到最高水平,随后出现稳中有降的趋势。针对美国一些超大型银行非利息业务的这种“倒退”现象,探求银行非利息业务是否存在最优的发展水平,并且利用实证回归的结果估计预测出美国非利息收入的最优区间处于[32%,51%]之间,这一结果也与美国银行业现实情况相符。  (四)横向与纵向的研究维度。本文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确定了不同类型银行之间在发展非利息业务行为上的差异之外,还纵向考察了金融危机前后银行业非利息业务变化趋势的对比,同时还研究不同类型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和业务拓展时各自的侧重点,从而完成中美两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与分化问题的考察,这一研究国内相关文献鲜有涉及。  (五)研究方法及分析角度的创新  在对我国盈利模式转型带来的影响研究方面,不仅考虑到效应产生的时间存在滞后性等问题,使用更为有效的差分估计法(Difference GMM)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GMM)进行回归,还充分研究了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带来的两方面效应:非利息业务发展带来的直接效应——方差效应(varianceeffect)和收入多元化程度提高带来的间接效应——协方差效应(covarianceeffect),在分析实证结果时使用组合式解读(portfolio-styleinterpretation)的方法进行解释。
其他文献
中国文化人秉承礼乐教化精神,在美术领域形成了“文人画”的传统。董寿平的书画创作,根植于民族文化,在优良传统理论和技法的基础上,拓展创新,自立风格,形成了文人特色与独创性的完美结合。画风、书风清新典雅,逸笔澹墨,流溢出清芬沁人的书卷气息。画山水潇洒自如,苍劲古朴;画松竹构图妙奇,气韵生动;画梅兰浓淡有致,飘逸多姿;作书法笔酣墨饱,势若游龙。他的书画作品形神兼备,既有传统技法,又具自我性格,有书卷气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将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私人部门、公司部门、金融部门与公共部门四个部门,金融部门在我国主要指银行部门,公共部门则包括国家财政和中央银行。风险分担(risksharing)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