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非宾格动词的选择性石化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bby_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石化是一种普遍现象,极大地制约着学习者第二语言的发展。石化理论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核心和热点问题,关于石化理论的争议也越演愈烈。为了避免石化理论的诸多争议,Han(2009)提出了选择性石化理论。选择性石化理论主要就影响中介语石化的两大要素,即第一语言的标记性和第二语言的输入力度,对中介语的石化作出解释和预测。鉴于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英语非宾格动词被动化错误较为普遍,本文以此作为研究选择性石化的切入点。本文采用Balcom(1997)的合乎语法性判断测试,将三组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习得非宾格动词的结果,与英语为母语的人的结果进行比较。偿试探索三个实验问题:1.英语水平和非宾格动词的习得是否有联系?2.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学习者在习得非宾格动词时,是否发生了选择性石化?3.如果发生了,是何种因素导致?根据SPSS数据处理结果,得出如下结论: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升,非宾格动词的习得情况也相应好转;非宾格动词的习得速度并非线性上升,而是在学习者接近中等水平前后,习得的速度先下降而后继续上升;即便是接受了至少15年英语教育的高级二语学习者,对非宾格动词的接受程度仍与母语使用者有明显差异,进而证明了非宾格动词的习得发生了选择性石化;语境中的外部事件影响学习者对非宾格动词的使用,其影响并不显著;相对于不可交替性非宾格动词而言,可交替性非宾格动词对学习者造成的困扰更大。结合理论对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探究产生选择性石化的原因。第一语言的无标记性和第二语言的输入强度可能是导致非宾格动词选择性石化的原因之一。此外,其它因素也可导致非宾格动词的选择性石化的发生,如石化的模块性、学习者的认知因素、非宾格动词本身的及物性特征等。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相关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的参考。
其他文献
由中国包装联合会主办的“中国包粒联合会循环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05包装废弃物与循环经济高层论坛会”2005年12月9日在北京举行。
【正】 当前采用电阻体,半导体、热电偶或静电电容传感器等的传统测温技术,要在从极低温到高温的宽范围内满足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要求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
戈夫曼将人比作舞台剧演员,将社会比作舞台。他认为,人通过社会这个大舞台努力展示自己,以完成自我形象在他人心目中的塑造。作为公众人物的偶像明星,则更需要树立符合自我形
本文是一篇模拟交传实践报告。模拟交传材料是美国学者米华健的讲座“丝绸之路之今昔”。“一带一路”是中国的首要国家战略,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使之成
本报告是将笔者的模拟交替传译实践经历,以口译实践报告的方式呈现。本实践报告是对2014年3月20日和3月2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进行的交替传译,本文对这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金钱和权力的追求,整个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已经沦为金钱的取之不尽和权力的至高无上。这种成功观虽然能带给人们心理无限地满足,却也使人们付出了
机加工过程中所用的红外光纤温度监测器EBelotserkoysky等1.前言在许多诸如钻孔和车削的机加工过程中,监测旋转和运动物体的温度是很重要的。然而,利用传统的接触传感器监测这种温度存在一定问题
近年来,思辨能力已成为教育者热衷谈论的话题之一,这些教育者大多寻求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教育工作者对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深信不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全球化日益加速,社会对于口译的需求不断增大。新疆也紧随中国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扩大对外合作交流领域、开展各类国际合作论坛,加强了新疆的对外
目前,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我国同俄罗斯对外联系的作用逐渐加大,这意味着不仅在经济、政治、技术、自然科学领域中,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中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