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伍尔夫与张爱玲作为英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女作家的代表,她们一个降生于英国有名的知识贵族之家,一个出世于晚清官宦贵族之府,两人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在成长过程中,伍尔夫接连承受失去至亲的打击,张爱玲则逃遁于无爱的家庭,之后,她们又在战乱的时代中直面战争的残酷。
伍尔夫作为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在小说理论方面的探索很有建树,“非个人化”理论便是她对西方文学理论的独特贡献。伍尔夫在阐述和提倡“非个人化”理论的同时,也一直用自己的文学创作进行实践,将人与事的诉说上升至人生与生命的思考。张爱玲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非个人化”理论,但通过阅读她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她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非个人化”倾向,这一倾向与伍尔夫所提出的“非个人化”理论有一种神交与往的契合。
在“叙述上的非个人化”方面,伍尔夫与张爱玲均使用一些叙事技巧来达到隐蔽叙事的效果,在“人物的非个人化”方面,两位作家又将人物形象的塑造寄予人生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将个人体验上升到与人类化为一体的高层次审美境界,生命体验和生命之思使作品获得异常的深度。
伍尔夫与张爱玲有着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二人在叙述技艺上的创新及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有着重要意义,她们是文学研究中无法绕开的丰碑,她们的小说构成了一个开放的世界,对其形式和内容的探索是难以穷尽的,会得到不断地拓展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