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就业结构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di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中就业结构,一方面可以验证配第—克拉克定理;另一方面可以为促进第一、二产业中的劳动力顺利转出,解决劳动力供需失衡问题,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快速转换。论文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就业结构偏离度、就业结构滞后时间测算模型、就业结构效应、就业结构熵指数等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就业结构。从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进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都处在快速结构转换的过程中。我国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通过劳动力在产业部门间的转移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该结果证实劳动力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产业结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都不断趋向合理化发展,2013年分别是“三二一”结构和“一三二”结构。但是,产值结构变动与就业结构转变并不同步,显然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产值结构变动,就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对就业结构滞后产值结构时间测算的结果是就业结构滞后产值结构6年。从就业结构效应来看,近年来我国就业结构效应逐渐收敛于一个较低水平,而我国仍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说明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的速度放缓,这也从就业弹性、比较劳动生产率以及就业结构专业化程度的分析中得到了证实,而这正是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主要原因。此外,考察我国产业的就业结构特征可以看到,一方面,我国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促使就业结构不断软化,民营企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各区域产业的就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是因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所导致。最后,围绕论文的研究结论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就业结构顺利调整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鄧海燕/摄
当今国际技术转移已经成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内容,通过从世界范围引进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成果,同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是发展中国家加速本国经济、科技进步和培育自身技术能力的一条捷径。中俄两国在各自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各有优势,特别是在科技合作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从技术转移的外部环境来看,黑龙江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也是中俄科技合作最多的省份之一。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有
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体现着图书馆的存在价值.本文针对读者服务的现状,分析了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的必要性,并对读者服务创新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