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1月到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首次进行外科治疗的18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危险度程度越高、肿瘤大小(>5cm)、肿瘤部位(非胃)、核分裂数>5/50HPF)、ki67>10%, GIST预后不良,多因素分析提示核分裂数、肿瘤位置是独立预后因素。在79例高危险性组中对术后辅助格列卫治疗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格列卫辅助治疗组(26例)的无瘤生存率86.5%高于未使用格列卫组(53例)的无瘤生存率36.1%,统计结果有显著意义。结论:肿瘤部位、核分裂数是GIST的独立预后因素;格列卫对于高危险性GIST患者术后预防复发可显著提高无瘤生存率。目的:探讨CENPF、c-met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07年2月间行手术治疗的44例肿瘤部位位于胃和小肠的胃肠道间质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ENPF及c-met的表达情况并评价与患者临床病理以及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中CENPF及c-met的表达率分别为25.0%和59.1%。CENPF表达阳性肿瘤部位多位于小肠,直径较大,核分裂数较多,危险度分级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CENPF表达阳性患者5年无瘤生存较低。多因素分析表明CENPF表达阳性是胃肠GIST的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c-met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各项指标无关。结论:CENPF与胃肠GIST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核分裂数、危险度分级、肿瘤复发相关, CENPF阳性是胃肠GIST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可作为分子预后指标o c-met在胃肠GIST中高表达,但与各临床病理及预后指标无相关。目的:应用NRS-2002营养风险评分,研究胃癌及食管癌住院患者围手术期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并探讨胃癌及食管癌患者营养风险与营养相关血液学指标、营养支持及卫生经济学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期间北京协和医院外科胃癌及食管癌入院手术患者各50例进行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并记录营养相关血液学指标、营养支持及卫生经济学相关的指标。结果:胃癌及食管癌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分别为54.0%和60.0%。胃癌患者老年组(>65岁)营养风险发生率为93.3%,高于非老年组37.1%。胃癌有营养风险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均值低于无营养风险患者。食管癌有营养风险患者白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均值低于无营养风险患者。胃癌及食管癌中有营养风险患者较无营养风险患者各项卫生经济学指标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胃癌及食管癌中对有营养风险患者术前行营养干预可使卫生经济学指标呈降低趋势,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及食管癌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都较高;胃癌老年人营养风险的发生率高于非老年人;对有营养风险患者,术前给予营养支持,不增加住院时间和住院花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