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就业服务的诞生得益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公共职能的进一步扩展,是由公共财政支持,由各级就业服务机构组织实施,通过承担职业中介、劳动力市场信息开发和失业管理等职能,从而解决劳动力市场失业问题、保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就业服务制度。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都伴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变革。随着西方各国财政危机的加剧和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普及,公共就业服务改革深化,传统官僚型的公共就业服务逐步转向以客户需求为核心、以结果产出为导向的新型服务模式,公共服务项目的绩效评估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用来提高公共资金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普遍手段。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始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并贯彻落实,目前已经从机构设置和制度建设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学生就业“统包统分”阶段,高校就业服务由国家统一提供;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阶段,全国高校逐步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在市场经济时期大学生就业“自主择业”阶段,政府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高校在合理设置课程、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同时,逐步完善了就业服务的机构设置并充实了服务内容。目前,我国国内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虽然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仍存在服务质效不足、人员专业性差、管理粗放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无法定位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的评估体系,普遍存在指标选择不科学、覆盖范围不全面、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等问题,因而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覆盖全面的指标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此背景,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从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学科视角出发开展研究。首先,本文以市场失灵和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充分综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借鉴现代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评估指标构建的方法和理论,综合“投入、产出、结果”模型、3E及其衍生的4E评估模式、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SERVQUAL方法、DEA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其次,本文根据文献研究梳理高校就业和高校就业服务的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如高校就业服务法制建设不健全、服务质效低下、人员专业性不足、教育配套机制不完善、多头碎片化管理、全程信息化建设滞后等。此外,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N高校为例,在共性现状描述的基础上,通过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以个性化的案例佐证共性问题,从而为评估指标的构建提供现实依据。再次,本文结合前人评估指标的构建方法和原则,按照服务提供的时间顺序,设置服务事前审核阶段、事中监督阶段、事后考核阶段3个一级指标,并在各阶段按照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大学生、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四个主要主体细化成26个二级指标,根据主体特征、职能和行为特点设计了 66个三级指标,并选取合理有效的100个四级指标作为代理变量细化评分细则,建构出一套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评估的定量指标体系。最后,本文运用构建的四级指标评估体系对N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优化建议:建立整合性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系统、建设全程化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制和构建全社会性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