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纳米光纤与冷原子光接口的实验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42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量子层面控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并实现该过程的精密测量是量子光学实验研究及其相关应用的核心目标之一。中性原子作为一个基本量子单元,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自由空间中对中性原子的冷却与俘获及对单个原子,直至原子阵列的精确操控,为演示一些基本的量子操控和量子信息处理过程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舞台,从而使基于中性原子体系的光与物质接口,作为链接光子与原子之间量子信息存储和交换的节点,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并在实验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也使得光与中性原子相互作用系统在量子信息处理,非线性光学及量子计量等研究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把光子与原子相互作用系统应用到实际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至关重要。自由空间中单个原子的共振散射截面通常在波长平方量级,要实现光子与原子的高效耦合,需要对光子的空间局域限制到接近甚至突破衍射极限。传统实验方案往往需要构建复杂庞大的实验系统,在自由空间中对原子进行俘获及操控,相应地发展起来强聚焦光束探测,腔量子电动力学,冷原子系综及里德堡原子等多种实验方案。目前基于不同相互作用体系的实验研究均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在上述方案中,并未真正解决光场模式体积的强局域化,不同耦合系统中均存在很难消除的光子损耗通道。得益于微纳加工技术的日趋成熟,利用微纳光子学器件束缚光子的实验研究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取得了长足进步。微纳光子学器件具备极佳的鲁棒性及可拓展性,其作为理想的光子操控器件,可以将光子局域在亚波长尺度范围内,大幅度减小了光场的模式体积。该系统与集成光量子器件和量子信息处理系统的对接相较传统系统具有很大的优势,从而使基于微纳光子器件与中性原子的混合系统最近几年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由于微纳光子学器件的特殊结构及其模式电场分布与自由空间光场完全不同,这也带来了若干新奇的物理现象。纳米光纤波导是结构最简单的微纳光子结构之一,其直径通常为亚波长量级,可以在光纤横向对光场提供极强的束缚。此时分布在纳米光纤外表面的光场,即倏逝场,会得到显著增强。倏逝场分布在纳米光纤表面附近约半波长范围内,可以与原子实现较强的相互作用并实现高效耦合输出。目前实验上已经实现了基于倏逝场的单原子阵列俘获,这也使纳米光纤成为实现中性原子光接口的重要手段。作者所在实验室从最近几年开始进行基于纳米光纤与冷原子波导量子电动力学实验和理论研究。本文将会详细介绍实验室取得的工作进展。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理论上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的打孔纳米光纤,可以实现与单个偶极子的高效耦合。研究标明,打孔纳米光纤对单个在特定偏振下偶极子所发出荧光的耦合效率可以高达62.8%,对于三个偏振的平均耦合效率约为40%。相比于传统纳米光纤,耦合效率提高了将近一倍。此外我们还详细研究了此打孔结构的纳米光纤与原子的耦合特性,包括纳米光纤直径和孔直径的选取与偶极子位置及波长的关系,为更加复杂的周期性光子晶体结构的引入提供了重要参考。我们还讨论了该系统的实验可行性。2)实验上搭建了基于纳米光纤-冷原子耦合系统的相对完整的实验平台,包括纳米光纤拉制系统,超高真空系统,磁光阱系统及时序控制系统等。实现了铯原子的冷原子磁光阱,纳米光纤与冷原子团的高效耦合,利用纳米光纤收集到超过5×105 counts/s的冷原子荧光,并观察到磁光阱中冷原子团对纳米光纤传输模式光场的吸收与散射,吸收效率达到7%。3)搭建了双色偶极阱实验系统,并完成了纳米光纤表面附近单原子阵列的装载。实验中得到的单原子阵列可以实现对纳米光纤传输光场92%的吸收。我们还研究了单原子阵列的基本性质,包括阱中原子寿命以及其本征振动频率等。4)在现有实验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光外差探测系统测量了纳米光纤的机械振动模式,并利用外部调制实现了对纳米光纤机械振动的激发。我们将详细介绍光外差探测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实验中用到的不同光外差探测实验方案。在无外界激励的情况下,我们同时测量到了纳米光纤的弯曲模式,轴向模式及扭转模式。我们引入了机械激励及光激励两种方式来增强纳米光纤的机械振动,利用光力耦合过程实现了对纳米光纤特定频率弯曲模式的确定性激发。我们还讨论了两种激励方式的调制频率及激励方向对机械模式激发的影响。在理论上我们分别利用数值计算及解析计算方法,研究了纳米光纤的四种机械模式,得到了四种机械模式的本征频率并分析了不同机械模式的局域特性。
其他文献
全固态单频连续波可调谐钛宝石激光器因其具有较窄的线宽、较低的强度噪声、完美的光束质量、较高的稳定性以及覆盖700-1000nm的超宽光谱波段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冷原子物理、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精密测量等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军事、国防领域。然而传统的全固态单频连续波可调谐钛宝石激光器结构庞大复杂、操作繁琐,严重制约其在实际中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为了适应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我们针对结构紧凑、操作便捷的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Laser-induced plasma spectroscopy,LIPS)又称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它是一种基于原子发射光谱的定量分析技术,具有快速、多元素同时分析、无需复杂样品制备等优点,在化工、冶金等工业过程监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LIBS的光谱源是激光烧蚀样品材料诱导的、具有瞬态
光学频率转换技术,特别是基于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光频转换技术,对于扩展激光频率范围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可以获得很宽频率范围的激光输出,覆盖紫外到远红外波段。随着光频转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量子频率转换在1990年被提出(在保持量子态的前提下,将信号光子转换成不同频率的目标光子的过程),将量子节点与光纤通信波段连接,从而可以构建量子网络。本论文中阐述了采用周期极化准相位匹配块状晶体及波导,在单次通过情
番茄枯萎病是由致病菌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 Snyder and Hansen)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危害最大的番茄土传病害。随着具有高度集约化、种植种类单一和复种指数高等特点的设施农业种植的广泛推广,番茄枯萎病的发生和蔓延已严重制约了番茄的产量及可持续发展,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防治土传病害的关键在于将土壤中病原菌数量控制在对作
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改善测量精度的发展。从由脚、手和步数定义长度单位到用游标卡尺、显微镜和激光测距仪等方法来定义,测量的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精密测量不仅演示了物理理论,而且有助于提出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相对位移的测量已经达到了亚波长级,被应用到了纳米科学、医学科学等等。然而,与量子力学测量方法相比,经典测量方法无法突破标准量子极限。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非经典光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包括
20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在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方面。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领域的进展之一是预测和实现了原子气体在极低温度下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87Rb BEC是1995年第一个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原子,随后其他许多原子很快也实现了凝聚。后来,以BEC作为一个起点,发展出了和玻色爱因斯坦相关的其他几个方向/学科。这些学科在BEC的基础上通过调节优化实验系统参数在实验室中
自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BEC)在实验上实现以来,超冷原子已经成为人们研究量子现象非常重要的平台。利用人造规范场在中性原子中实现自旋轨道耦合,以此来模拟固体材料中难以观测的现象,例如:拓扑绝缘体、量子霍尔效应等。利用光操控Feshbach共振,改变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此外对于里德堡原子具有寿命长、半径大、易被电离等特点,近年来里德堡原子结合电磁诱导透明(EIT)现象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例如单光子源的
量子中继器是构建大尺度量子网络,实现长距离量子通讯行之有效的工具。光与原子量子记忆(自旋波存储)纠缠源是实现量子中继的基本元件。近20年来围绕冷原子系综的光量子存储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实用化的量子中继要求量子存储具有大的多模存储能力,长存储寿命以及高存储效率等3个重要的指标。本文基于Duan-Lukin-Cirac-Zoller(DLCZ)量子存储方案,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具体工作包括:(1
近年来,量子模拟已经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因为它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探索多体量子系统的基本特性,还能够使我们揭示很多新能源和新材料。随着实验技术的提高,对于实现量子模拟器,量子系统的相干操控已经足够成熟。量子相干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人造可控系统都能够作为量子模拟器进行量子模拟。现今所应用的量子模拟有两类,一类是基于电路重构演化的量子模拟,通常称为数字型量子模拟;另一类是用一个可控的量子系统去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是一种在极高温或极高密条件下形成的液态凝聚态物质。量子色动力学(QCD)预测初期宇宙和中子星内部都存在QGP物质,物理学家们在高能重离子(核-核)碰撞实验中也发现了 QGP物质。QGP物质因具有强耦合低粘滞流体的性质,而被称为“完美流体”。在高重子化学势、低温区,QGP会相变为色超导相。在高能碰撞中产生的QGP物质体积极小(几千个fm3),且存在的时间很短(几十个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