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S.Merwin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诗人,曾两次获得普利策诗歌奖。他从50年代后期开始创作生态诗歌,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现代工业技术带来的自然历史的渐变以及人与自然的疏远。20世纪中后期佛教在美国的风行和发展,对默温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移居夏威夷之后,受到友人的启示,默温更是对佛教的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林中之雨》是默温居于岛上时的作品,其中不仅有对环境剧变的详尽描述,还包含了浓郁的佛学哲思,诗人希冀从深层次挖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解决西方的社会问题提供有益的指导。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林中之雨》中典型诗歌的分析,旨在唤醒现代人对自然的亲近。
本论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介绍了国内外对本题的相关的研究状况和诗集《林中之雨》的研究价值进行了分析,接着阐明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首先梳理和概括了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的发展状况,列举了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说明了创作和批评的意义。接着介绍了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并作了简单阐述,随后对《林中之雨》的主题作了描述,指出了现代文明对环境的破坏和土著文化的挤压,以及人与自然的分离。然后对诗人写作风格转化作了解释。
第三部分对诗人的生平及主要成就作了介绍,并讨论了诗人的生态意识是如何被激发和强化的。美国浪漫主义的代表梭罗对自然的态度,以及在他的诗歌中所体现出的善待自然的思想激发了默温的生态意识;默温还受到了田园诗歌和同时期其他生态作家的影响,特别是近些年爆发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强化了他对自然的关注。随后说明了佛教在美国传播的以及它对诗歌创作的影响。除了受到移民潮和中日著名的佛学大师的推动之外,对主流价值体系的反对使得当时的作家开始拥抱神秘的东方哲学。佛学的思想,语言观,以及修行方式对60年代之后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部分则运用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结合文本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先是全息论和性空无我论指出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相对于自然而言,人没有优越性,和其他生物是平等的。而后生命论和慈悲观明确了人应该善待生命,众生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危害其他生物就等于伤害自己。最后因果报应论表明了人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积德行善。
最后一章结论部分阐述现代文明是造成生态危机和社会问题的主因。而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则让人们认清了与自然的关系,促使人们跳出自己的圈子,回归自然,找寻心中那份的安详慈悲,达到与自然圆融一体的境界。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以及修复人类的精神状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