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要求全体适龄儿童都必须强制性接受规定年限的国民基础教育。在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背景下,大部分民族农村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已得到改善,但是在民族贫困地区学生辍学的问题屡见不鲜,尤其是初中状况更糟。前往贵州黔东南苗族村寨的考察发现,各个学校学生辍学、弃学的行为频发,间歇性辍学问题普遍存在,控辍保学的任务仍旧突出。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辍学已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制约民族地区整体发展的因素之一,对我国义务教育事业构成严峻的挑战。 “两免一补”政策提高了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可能性,解决了学生在教育费用上的经济问题,但学校教育并未改变贫困地区学生在义务教育之后的不利地位,教育减贫的效果不突出,进而导致家长、学生对教育的不重视。一个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的高低,依旧是贫困地区学生选择辍学的直接原因,而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生产环境影响个体的受教育观念以及对教育的投入。社会文化的差异、传统生育与婚姻观、“抢亲”习俗以及苗族的消费观念等在一定程度影响当地义务教育的发展。政策法规执行过程中的失责以及村民教育法律意识的薄弱,导致相关教育法规难以落实。学校教育效果的滞后性以及实际所表现出来以升学为指向的教育内容的设置,校本课程遭遇忽视,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师专业素养以及教学方法的欠缺导致课堂教学无聊、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生辍学、弃学。学生的辍学行为是一个主体选择的行为,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亲子沟通缺失,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学生学习问题难以排解;缺乏理想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模糊导致辍学生学习目标的迷失;学生自身基础差,学业失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足容易受到他人影响。 “两免一补”政策的实行缓解了民族地区学生辍学状况,但是不能根本的解决这一问题。解决辍学问题应要民族贫困地区的学校教育脚踏乡土、面向现实;明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价值定位与培养目标,兼顾升学与就业,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为民族贫困地区的学校教育寻找新的出路;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支持的力度以完善教育资源配置。转变不同主体传统观念,加强亲子沟通,加强学生思想指导教育,促进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