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探讨两种激光技术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近期临床效果,寻求破坏性更小、更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预防或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将并发症降低到最少及防止重复治疗。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在门诊就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经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病人48例(76眼)做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排除DR以外的其他眼部病变,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治疗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并行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48例患者中,有28例为双眼均符合入选标准、20例为单眼符合入选标准;其中双眼均符合入选标准的右眼分配到A组(改良的ETDRS格栅样光凝组)、左眼分配到B组(轻度的黄斑格栅样光凝组),单眼符合入选标准的按就诊顺序的单双号随机分到A组或B组。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底血管造影结果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或x~2检验,及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激光治疗的效果,并做出相应的结论。结果A组25例40眼,男10例16眼(占40.0%),女15例24眼(占60.0%);年龄:42~78岁,平均(58.85±7.12)岁。视力:治疗前(0.42±0.11),治疗后(0.47±0.12),治疗后视力平均提高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8,p<0.01);OCT: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平均值:(326.23±145.43)μm,治疗后为(252.00±114.55)μm,激光治疗有效(t=10.988,p<0.01)。B组23例36眼,男9例15眼(占41.67%),女14例21眼(占58.33%);年龄:45~78岁,平均(59.92±6.65)岁。视力:治疗前(0.43±0.13),治疗后(0.46±0.12),治疗后视力平均提高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8,p<0.01)。OCT: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平均值:(335.92±117.5)μm,治疗后为(266.11±102.58)μm,激光治疗亦有效(t=15.086,p<0.01)。A、B两组治疗前FFA表现为清晰的强荧光点或渗漏点,视网膜内有弥漫性渗漏区域,视网膜可见无灌注区。治疗后表现为微血管瘤基本消失,无明显渗漏区域,亦无新生血管产生,视网膜无灌注区基本消失。A、B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平均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改变方面A、B两组治疗后视力均有提高,视力提高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显示A、B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33,p>0.05)。结论改良的ETDRS格栅样光凝和轻度的黄斑格栅样光凝两种方法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均有效(P<0.05),但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的ETDRS格栅样光凝应该继续成为一个标准的方法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亦可尝试使用轻度的黄斑格栅样光凝对糖尿病黄斑水肿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