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0年10月26日,周作人在北京孔德学校作了《儿童的文学》的演讲,发表在《新青年》1920年第8卷第4号上,儿童本位观迅速传播全国而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走向自觉的标志。在坎坷中走过了近百年的路程,中国儿童文学的先驱者留下了他们探寻和思辨的足迹。
中国儿童文学在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中呈现出独特的发展面貌与态势,即晚清以梁启超、孙毓修等为支柱的启蒙阶段;“五四”以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观为中心的创造阶段;三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书写阶段;四十年代在战争的时代洪流中塑造小英雄的激情阶段。在成人启智之蒙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张弛中,儿童从孝文化的束缚中脱离出来,从纯真年代直抵人性的深处,逐渐走向具有独特文化符号和审美符号的群像。
在传统教育和西方文明的冲突和影响下,现代儿童文学开拓出其丰富的审美空间和叙事空间。在真与美,灵与幻的艺术世界里,儿童视角的回望、儿童生命的关怀和儿童精神的回归与现代诗意一起构成了儿童生命的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