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国城市环境建设“生态化”、“林业化”和“森林化”的背景和趋势下,本文结合重庆市主城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道路系统的规划布局,以主城区范围内主干道两旁的自然型植被、半自然型植被和人工型植被作为研究对象,选定典型群落调查样地,调查植被现状,分析研究不同类型林带内主要群落类型、群落的物种组成特点及变化、林带群落调查的最小取样面积、林带宽度以及林带的环境效应等内容。经过研究分析不同类型道路林带的群落学特点,比较评价得出科学合理的林带营建的数量化指标,并针对重庆市主城区的特点讨论不同类型道路林带营建的视觉景观结构,目的是为重庆市类似情况的林带建设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重庆市主城区道路林带营建功能的不同,把林带划分为生态防护型林带、休闲游憩型林带、景观观赏型林带3种主要类型;又根据林带群落演替顺序和干扰程度,把其分划为自然林带、半自然林带和人工林带3种类型。2.不同类型道路林带的群落类型及物种组成特征。在自然型林带中,乔木层以桑科、樟科、豆科、玄参科的植物为主,灌木层则是木犀科、蔷薇科、百合科、大戟科、五加科的植物位居前5位;而在人工型林带中,乔木层是以桑科、樟科、大戟科的树种为主。在种类组成上自然林带要高于人工林带,而人工林带灌木植物种类相对比较丰富。从优势度指数看,人工型林带乔木层优势种的数量与集中程度比自然型林带低,自然型林带虽然受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但其优势种集中程度还是较高。不同人工型林带的植物群落乔木层的优势度指数也因林带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休闲游憩型林带的优势度指数较其它类型林带则显著降低。从多样性指数看,重庆市主城区林带群落物种较为丰富,尤其以自然林带最为突出。人工型道路林带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较低,但数量多,优势种一般不是很明显。3.根据种一面积曲线方程计算重庆市主城区道路林带植物群落的最小面积。结果表明,在包括林带群落60%种时,乔、灌、草植物种及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的平均临界面积分别为118.5m~2、97m~2、79m~2和82m~2,分析得出最小取样面积为99m~2左右;当包括林带群落80%种时,乔、灌、草植物种及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的平均临界面积分别为362m~2、232m~2,154m~2和315m~2,分析得出群落最小取样面积为266m~2左右;而当包括林带群落90%种时,乔、灌、草植物种及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的平均临界而积分别为641m~2、604m~2、391m~2和571m~2,分析得出群落最小取样面积为552m~2左右。4.通过分析道路林带植物群落垂直于道路的物种多样性变化情况来初步确定重庆市主城区调查区域路旁林带的宽度。研究表明,重庆市主城区林带边缘效应在22.5~27.5m之间,因此建议道路林带宽度值在50m以上。而依据道路林带对小气候的改善程度分析,道路林带宽度应在51.2m以上。5.道路林带具有明显降温增湿的作用,不同结构的林带降温增湿的程度存在差异。在不同群落郁闭度大小影响林带生态效应发挥方面,人工林带紧密的栽植方式与群落的降温增湿效果关系显著,并且3种林带类型的群落郁闭度大小与降温增湿的效果关系大致相同,郁闭度越大,降温增湿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