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师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反馈语一直是国内外二语习得领域学者普遍关注的话题。教师反馈语,即IRF(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模式的第三步,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而对这个学生做出相应的带有信息的行为,一般有书面、口头和非言语三种形式。本研究关注的是教师的口头反馈。本研究以建构主义以及输入、互动、输出三大假设为理论框架,以新疆大学英语专业123名学生(大一年级67名,大二年级56名)及其6位精读老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观察、记录、问卷及访谈研究方法对精读课堂教师反馈语的类型、分布,对学生后继话语输出的影响,学生对教师反馈语的期待及教师反馈语的使用与学生期待之间的差距作了调查。作者对六位教师进行了为期6周的课堂观察,观察了6个单元的教学。在课堂观察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教师进行了访谈。本研究采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19.0对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研究表明:(1)课堂反馈语主要有六种:简单评价;重复;扩展;重铸;意义协商;重述。其中,简单评价的使用频率最高,占36%;其次是重复,占23%;扩展占15.3%;重铸占9.3%;意义协商占9%;重述的使用频率最低,只占7.4%。(2)教学片断分析显示:扩展和意义协商有利于打开语步,延长话轮,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其它四种类型对学生输出的影响相对较小。(3)学生认为教师反馈对其参与课堂互动有很大的影响,正面的、鼓励性的反馈语可以提高她/他们参与互动的信心和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回答中如有错误,学生希望老师能在其回答完问题之后指出错误;对于批评性反馈,学生也可以接受,但希望能以委婉、含蓄的方式提出。(4)教师对反馈语的重要性缺乏全面的认识,且教师反馈方式与学生的期待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当学生暂时回答不出教师所提问题时,学生希望教师能给启发或暗示,而教师却倾向于重复或解释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学生希望教师能就答案给出具体赞扬,教师更多的是给出笼统赞扬;当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时,学生最希望教师能给出提示帮助其正确回答问题,而教师则会请另外一个学生回答。存在不一致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的需求不了解。此外,教师与学生立场不同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本研究对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英语教师应加强对反馈语功能的认识,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的机会,从而促进其语言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