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品种正科1号抗麦蚜基因SSR分子标记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qingshuiyi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蚜虫是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属于世界性爆发害虫。在我国各大麦区均有发生,己成为影响和限制小麦稳产和高产的一大障碍。化学防治小麦蚜虫虽有一定成效,但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培育和推广抗虫品种是防治小麦蚜虫最经济、安全、有效的途径。对小麦品种抗蚜虫基因进行定位和分子标记研究,可为小麦抗虫育种提供分子辅助选择的方法,是提高小麦抗小麦蚜虫育种效率的重要基础工作。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小麦品种正科1号的抗蚜虫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含有抗麦蚜虫未知基因的小麦品种正科1号为母本、感虫品种石4185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F1代表现抗性,抗蚜虫基因表现显性,对F2代分离群体495株进行抗虫性鉴定,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即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规律,表明正科1号的抗虫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2根据“集团分离分析法(BSA)”,对正科1号×石4185的F2代群体建立抗虫DNA池和感虫DNA池,选取均匀分布于小麦21个连锁群上的256对引物对抗感DNA池以及双亲进行SSR引物的筛选。共筛选出Xgwm437,Xgwm44,Wins350,3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3与正科1号抗小麦蚜虫性状连锁的3对引物均位于7D染色体上。位于染色体7D上的SSR标记Xgwm437、Xgwm44与正科1号抗小麦蚜虫基因连锁程度较高,遗传距离分别为10.49cM、3.29cM。Xgwm44可以作为该基因的辅助选择标记。4通过与已定位的抗蚜基因比较,发现的抗蚜基因为新基因,暂命名为Dn Y。
其他文献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MAS技术将本实验室已有的转Bt基因抗虫明恢63(简称明恢63/Bt)中的优异转基因位点导入两个籼型三系不育系的保持系Ⅱ-32B和福伊B中,其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