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对炎症性肠病疾病活动的诊断效能Meta分析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qh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及时、准确地判断疾病活动性对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炎症性肠病的疾病活动性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侵入胃肠粘膜和上皮细胞损伤,因此推测活检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数目的变化应该与IBD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钙卫蛋白为中性粒细胞源性,大量研究发现粪便中钙卫蛋白的含量能够成比例反映中性粒细胞向消化道粘膜的迁移情况,从而能够准确地反应肠道炎症程度。一直以来内镜评价指标都被认为是判断炎症性肠病疾病活动的金标准,近年来研究显示粪便钙卫蛋白(FC)在评价炎症性肠病疾病活动度方面与内镜评估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另外,钙卫蛋白还具有室温下性质稳定、能够抵抗酶酵解、在粪便中分布均匀等特点,使其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已有一篇关于FC对炎症性肠病疾病活动的诊断效能的Meta分析,本文旨在进一步扩大检索范围对该研究进行再分析。目的:本研究旨在对粪便钙卫蛋白在评估炎症性肠病疾病活动方面的诊断价值进行Meta分析。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医学数据库,围绕“粪便钙卫蛋白对炎症性肠病疾病活动的判断价值”这一研究内容的原始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文献截止期为2014年12月,并通过对参考文献及相关内容的检索进一步查全。仔细阅读纳入文献,整理出每个诊断试验研究的真阳性数、真阴性数、假阳性数、假阴性数,应用Meta-disc软件和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结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最后共有17个研究被纳入Meta分析,其中国内2个,其余均为国外的研究。涉及UC的研究有10个,涉及CD的研究为8个。对FC在IBD疾病活动判断中的价值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UC、CD分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为在IBD组中,灵敏度、特异度、诊断优势比及95%可信区间、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2(0.819~0.863),0.806(0.771~0.838),22.137(14.955~32.767)and0.8934;UC组分别为0.864(0.834~0.891),0.816(0.765~0.859),27.853(16.955~45.757)and 0.911;CD组分别为0.801(0.762~0.837),0.792(0.735~0.842),14.207(8.031~25.131)and 0.8564,由此看出,FC在IBD组、UC组和CD组中的AUC值均在0.8500以上,且各组中合并后的DOR值均较高,表明FC在IBD疾病活动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IBD组存在异质性,分析异质性来源:首先,进行阈值效应分析提示不存在阈值效应引起的异质性;其次,进行Meta回归分析,对多个协变量纳入分析后均未找到异质性来源;第三,进行敏感性分析、检测发表偏倚,结果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也未找到异质性来源。最后,将纳入数据按照UC和CD组进行分组分析,分别对UC组和CD组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UC组和CD组均未发现异质性,由此提示异质性来源可能与IBD临床亚型有关,同时不能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异质性的因素。另外,对UC组和CD组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进行分析,显示CD组灵敏度异质性检验结果为存在异质性,其余均不存在异质性,因此推测FC在判断UC疾病活动方面结果可靠,在判断CD疾病活动方面结果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探究。根据合并后的诊断优势比和AUC结果来看,FC对UC组疾病活动的诊断价值优于CD组。结论:粪便钙卫蛋白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在评价炎症性肠病疾病活动度方面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并且在UC中可能优于CD。sgiole Pfr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镇江地区汉族人群中是否存在钙蛋白酶10UCSNP43G/A等位基因多态性,探讨Calpain-10基因4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25例在江苏大
研究目的: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要求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侧重于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信息管理等能力的培养。《健康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