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膦酸类药物是一类含P-C-P键的药物,该类药物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pager’s病、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骨相关事件(骨痛、病理性骨折、椎体压缩、脊髓受压及危机生命的高钙血症等的统称,Skeletal related events, SREs)等,最新研究表明,该类药物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双膦酸类药物作为高效的骨吸收抑制剂,在临床中广泛用于治疗各种骨骼疾病,但长期使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第一代双膦酸盐类药物,P-C-P键中C原子的R侧链取代基为直链烃,长期使用,具有抑制骨骼钙化作用,干扰骨的形成,有导致软骨症或诱发骨折的危险;第二代双膦酸盐类药物,R侧链取代基中引入含氨基的直链,其临床疗效比第一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强,但是注射部位可发生局部组织坏死、血栓性静脉炎等毒副作用;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R侧链取代基中引入含氮杂环,其临床疗效进一步增强,且其对骨骼钙化作用几无影响,不会引起软骨症,然而部分药物有骨痛、疲劳、恶心、呕吐、头痛和对肾脏有影响等毒副作用。因此临床迫切需要疗效更强,而毒副作用更低的高效骨吸收抑制剂。随着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发展,其抗骨吸收的活性从弱变强,结构修饰由简单到复杂,而毒副作用却由强变弱。Fleisch H.[1~2]等人的研究表明:随着取代基侧链的延长,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活性增强,取代基侧链中引入N原子进一步增强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