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理论看Moment in Peking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张译本与郁译本之比较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通常被比喻为“原作的仆人”,其地位低于原作和原作者,根本无主体性可言。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的到来,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学者们开始从各种崭新的视角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其中,阐释学作为一门对意义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科学,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深化了人们对译者的认识。斯坦纳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提出的“阐释的运作”观点,为研究翻译作品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最有影响力的英文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林语堂以精美的英文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了世界。目前,虽然该作品出现了多个译本,并且深受读者的欢迎,但国内外对其中译本的研究力度却远远不够,关于其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拟采用斯坦纳的“阐释的运作”观点,依照“信赖、侵入、吸收、补偿”四个步骤,同时以哲学阐释学的核心观点为理论支持,对张振玉和郁飞所译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本文通过分析Moment in Peking的中译过程中译者选择该文本作为翻译文本的不同动机,由于文化、个体意识差异对原文产生的不同理解,从而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对原文进行的不同阐释和对翻译中造成的语言、文化的损失采取的不同补偿手段,系统地论证了译者主体性在该文本中译过程中的体现。最后,基于对Moment in Pekin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分析,作者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其主体性的发挥对翻译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他文献
《午夜之子》是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代表作品。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颠沛流离的人生境遇的叙述,反映了印度从殖民地国家通往现代民主社会这一转变过程中的艰辛.通过回
约翰·多恩是英国玄学派诗人中的热点研究对象,但国内外对多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爱情诗上,对其宗教诗涉及甚少,而将其宗教诗与爱情诗进行结合研究的更少。本文以多恩宗教
198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语言机能磨蚀大会”标志着语言磨蚀研究学科的确立,语言磨蚀即语言习得的逆过程,是指随着语言使用的减少或者停止,语言能力逐渐减退。近三
因为多人同时在线角色扮演游戏可以给玩家很强的交流的感觉,所以它成为网络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逐渐增加的难度和网络语音通讯等设备的使用,使网络游戏在互联网用户
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被视为非裔女性文学经典。自小说出版以来,国内外专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