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查阅临床中心的院内病历系统数据,收集结肠癌患者一般资料,基于现代数据分析技术,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及普外科住院的结肠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并进一步探讨结肠癌证型和相关因素的关系,为未来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及探索方向,更好的服务临床结肠癌患者。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10.10-2020.05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及普外科住院的结肠癌确诊患者。通过查阅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筛选并归纳性别、年龄、分期、治疗情况、中医四诊信息等,分析中医证型分布。采用卡方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一步讨论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联系。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情况:(1)年龄性别:总体男性130例,女性70例,男性较女性多。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4.46±9.06岁和66.20±12.83岁;≥60岁患者左右各占70.8%、76.9%;45-59岁患者左右各占28.1%、18.3%;≤44岁患者左右各占1.0%、4.8%。左、右半结肠癌患者性别及年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TNM分期:总体分期Ⅳ期最多,占49.5%;其次是Ⅲ期,占19.5%;再者是Ⅰ期,占16.5%;Ⅱ期最少,占14.5%。Ⅰ、Ⅱ期左右各占44.8%、25.0%;Ⅲ、Ⅳ期左右各占55.2%、75.0%。左、右半结肠癌患者TNM分期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分型:总体病理类型中分化管状腺癌最多,占42.5%;粘液腺癌次之,占28%;再者是其他类型,占16%;随后是低分化管状腺癌,占8.5%,高分化管状腺癌最少,占5%。管状腺癌左右各占57.3%、54.8%;粘液腺癌左右各占19.8%、35.6%;其他类型左右各占22.9%、9.6%。左、右半结肠癌的病理类型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4)卡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总体评分≥80分患者人数最多,占75.5%;左右半结肠癌≥80分各占35.0%、40.5%。左、右半结肠癌的体力状况评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方式:总体患者已行手术及化疗,各占80.5%、78.5%。已行手术患者左右各占38.0%、42.5%;已行化疗患者左右各占37.5%、41.0%。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治疗情况(手术、化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远处转移:总体有远处转移人数较无远处转移人数稍多,各占50.5%、49.5%。有远处转移患者左右各占26.0%、24.5%。左、右半结肠癌的转移情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证型分布:总体中医证型可总结为6个证型:肝肾阴虚证,占21.5%、气血两虚证,占17.5%、气滞血瘀证,占17.5%、湿热蕴结证,占17.0%、脾肾阳虚证,占14.5%、瘀毒内阻证,占12.0%。左、右半结肠的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证型及其相关因素:(1)证型与发病部位:左半结肠癌以气滞血瘀证较为常见,占22.9%;其次为湿热蕴结证,占17.7%。而右半结肠癌肝肾阴虚证最多,占29.8%;气血两虚证次之,占24.0%。发病部位对各证型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证型与TNM分期:气滞血瘀证患者主要处于Ⅲ期,占37.1%,气血两虚证以Ⅱ期为主,占3 1.4%。其余证型患者的分期均以Ⅳ期为主,其中肝肾阴虚证占74.4%,瘀毒内阻证占54.2%,脾肾阳虚证占34.5%,湿热蕴结证占29.4%。TNM分期对各证型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证型与远处转移:有远处转移的患者肝肾阴虚证最多,占30.7%;其次是气血两虚证,占18.8%。无远处转移患者证型湿热蕴结证最多,占26.3%;脾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次之,各占19.2%、18.2%。远处转移对各证型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患者在性别年龄、TNM分期、证型分布等方面各有特点,按部位分为左、右半结肠癌在分期、病理类型、远处转移、KPS评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总的来说,左半结肠癌常见证型是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右半结肠癌常见证型是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2.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发病部位可能是影响各证型的因素。右半结肠、发生远处转移(分期处于Ⅳ期)的患者可能容易表现为肝肾阴虚证,而不易表现为气血两虚证。左半结肠、无远处转移、分期处于Ⅰ和Ⅱ期的患者可能易表现为湿热蕴结证。3.研究结肠癌患者一般资料分布的差异、分析结肠癌证型和相关因素关系,可以指导患者早期诊断,且为后期的中医药治疗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