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形象传播初探——以广西铜鼓为例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m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象是客体信息以符号为媒介载体,通过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认知,创造出的心理图像。形象同时又表现为一种再现的流动信息,具有可塑性和可传播性。铜鼓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历史文物,其形象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承载铜鼓信息的符号进行接触形成的心理图像。   本文将铜鼓形象传播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以铜鼓形象实现有组织、专业化和大规模的大众传播为划分依据,分为前信息时代和信息时代。前信息时代是铜鼓形象在历史上形成和传播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声音符号、视觉符号为信息载体形成的铜鼓器物形象和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信息载体形成的铜鼓象征形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出两种形象的传播模式。信息时代是铜鼓拟态形象和铜鼓品牌形象的传播阶段。互联网普及下的比特符号和文化品牌活动中的消费符号实现了铜鼓形象大众范围的传播。信息时代下铜鼓形象传播的地位日益凸显,铜鼓实物的发展处于落后状态。理想的形象传播互动模式提出:以铜鼓实物的运用促进铜鼓形象的传播,铜鼓形象的传播则为铜鼓实物的创新带来更大的空间。
其他文献
新闻“特稿”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后,不断受到我国新闻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中国的新闻特稿实践从中国青年报《冰点》的第一篇报道《北京最后的粪桶》,到南方周末的特稿版,都曾
期刊
自2010年智能手机在中国市场普及以来,移动互联网以乘风破浪的姿态一路前进,随着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的进化升级,它们带来的各种移动APP逐步深入影响中国网民日常生活的
本文选择了在中国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由政府主导、媒体联合参与的大型环境保护宣传报道活动--中华环保世纪行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其2000年以来历年围绕环保主题展开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