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征用耕地的现象日益增多,失地农民群体数量激增。妥善安排失地农民群体,促进其更好适应失地生活不仅关系到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是减少征地产生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失地农民群体逐渐壮大,他们搬迁到楼房居住后在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失地农民更快、更好实现社会适应。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失地农民群体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以北京市H区Y镇搬迁的11名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本研究从社会适应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失地农民社会适应情况进行研究,主要内容涉及到失地农民基本情况、适应状况以及影响其社会适应的因素等。首先从搬迁经历、补偿状况、居住环境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对失地农民基本情况进行描述;其次总结失地搬迁后的优点、缺点,并分析失地农民的总体适应状况;再次,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总结影响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研究结果,从政策、实务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研究建议。研究发现失地农民总体适应状况参差不齐,存在生活适应程度较好,心理适应程度有待提升的状况。具体表现为:享受到退休金的被访者生活适应较好;年龄较大、健康状况较差的被访者更喜欢“上楼”生活;被访者的心理适应程度差异较大;邻里街坊共同搬迁,被访者归属感相对较强。与此同时,研究发现影响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因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因素体现为:个人心态作为关键影响因素;时间维度作为不可或缺的因素起到重要作用。客观因素主要表现为:劳动强度降低影响农民的适应状况;邻里关系良好促进集体适应;实质利益的获得增加了适应的程度。基于此,笔者从移民搬迁政策、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和失地农民个人这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建议:首先,针对移民搬迁政策,需要通过提高征地补偿水平,促进征地程序合理性来推进失地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其次,社会工作者通过在失地初期帮助农民适应身份转变,中期促进其生活水平的提升,后期促进其更好进行社会参与,以此来实现全面介入搬迁社区;最后,针对失地农民个人,笔者建议其通过个人调节、邻里互助来实现更快、更好地适应搬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