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0年开始,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失效,全球的经济形势出现了极大的改变。牙买加协议在1976年开始生效,标志着一个崭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形成。至此,全球范围内的汇率制度发生改变,浮动汇率制度取代了固定汇率制度。1980年以后,由于美元大幅的升、贬值,与此同时美国的进口和出口价格仍旧维持着较为稳定的事实情况,汇率传递问题逐渐成为了国际金融领域范围内的一个关注热点和研究重点。2005年7月21日,我国央行采取相应措施,改革了人民币汇率波动机制,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予以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来代替之前的具有单一盯住美元特点的固定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中国汇率传递问题的探究得到了全国乃至于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关注。本文对此做出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完善我国汇率传递效应的有关内容,并为之提供一些参考。本文以国内外学者所原有的研究为前提,将我国1999年到2013年的月度统计数据当作研究基础,并引入了汇率波动等一些冲击变量,延伸拓展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以汇率传递作为视角,将实际有效汇率变化率当作转换变量,构建了具备逻辑型平滑转移回归(LSTR)形式的非线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考察其在不同门限水平下通胀适应性预期、产出缺口、货币供给量变化率、实际利率以及实际有效汇率波动率对我国通货膨胀的非对称影响。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说明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背景以及国外和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情况;第二节阐述了本文大致的理论框架王介绍了汇率传递和菲利普斯曲线的有关理论知识;第三章提出了建立模型所选取的变量,简要介绍了数据的来源及处理过程,然后对数据做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第四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基于汇率传递视角的非线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估计、检验和评价,最后对主要实证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五章给出了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本文的结论为:首先,通货膨胀率会受到当时的适应性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且这一影响更偏向于线性影响;其次,产出缺口也显著地影响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并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效应,而且总体效应是正向的;第三,通货膨胀率也会受到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本论文得到了和以往传统的货币经济理论相反的结果,也就是货币供给量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并且呈负方向;第四,相比于其他因素,实际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这种影响也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效应;最后,我国的汇率传递效应呈现出显著的非对称性,即在汇率变化较小(低于门限水平)时,汇率波动传递到我国物价水平的效应较小;当汇率水平波动比较大(也就是说比门限水平更高)时,对我国物价水平的传递效应会随着汇率波动而增大,且这一效应呈负方向。综合产出缺口的选取及处理、基于汇率传递视角扩展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以及建立平滑转移回归(STR)模型来分析非线性菲利普斯曲线是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