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天津市社区群体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以及相关因素。2、分析天津市社区群体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以及相关因素。3、分析创伤性事件和其他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主要选择天津市2011年7月-12月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在天津市的18个区县中,选用概率抽样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随机取样参与的乡镇共计19个,乡镇街道办共计29个,居民委员会共计58个,自然村共有42个,共有15538个家庭参与本次调查活动。本调查共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主要采用一般健康问卷(GHQ-12)筛查调查对象,并且将全部被调查者分成三个危险等级,即:患有精神疾病高级危险倾向、中级危险倾向以及低级危险倾向,依照本次调查要求,在各个级别中依照由高至低的比例来选择,即高级危险倾向群体100%的比例抽取、中级危险倾向群体40%的比例抽取、低级危险倾向群体10%的比例抽取。此后,所有按比例抽取出来的被调查者进入第二阶段的访谈。第二阶段则根据精神科科研工作中常采用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以及统计手册第4版的诊断工具,即《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以下简称为SCID-I/P)进行访谈工作。采取问卷调查方法,所调查的全部信息均是以调查员入户的形式而得出的,调查人员在工作前,必须进行统一的SCID-I/P培训,达标后才能上岗。调查人员在入户时必须要由当地人陪伴才可以展开调查。调查人员在入户后,采取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与此同时,调查人员要细心详细的向被调查者及其家人说明本次调查活动的性质及目的,并为其提供保密服务,在得到被调查者同意后进行调查,并采取“一对一”的调查方法。完成一般健康问卷(GHQ-12)的人数共计11748例,完成SCID诊断人数为4438例。本调查研究得到天津市安定医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最后所得结果按照天津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进行加权调整,同时也会对每个阶段的抽样概率进行最终权重的调整。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创伤性事件的暴露以及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应用优势比值(OR)以及95%可信区间(95%CI)进行表示。应用百分比的方式表示分类资料。P<0.05即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1、接受SCID检查的人数为4438人,平均年龄是49.6±16.2岁,受教育时间为9.6±4.3年,每个家庭的平均月收入为3000元人民币,城市所占比例为73.0%,女性所占比例为57.5%,已婚所占比例为77.8%,单身所占比例为6.5%,离异或丧偶为15.7%。2、在4438例调查者中,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计469人出现过创伤性事件,整理后总体的暴露率为10.3%。其中男性占总比例的11.4%,女性则占总比例的9.9%,经比较后无显著性差异(?~2=2.468,P=0.126)。发生1个创伤事件共有421位,且暴露率达到了9.4%;出现2-3个创伤事件的共有48位,所占比例为0.9%。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亲身体验灾害的共有218人,其暴露率是3.8%,亲属去世的共有191人,并且暴露率达到了5.1%,看到其他创伤情景的共有47人,占总暴露率的0.9%。3、在社区群体中创伤性事件暴露的相关因素分析中,性别、年龄、地区以及已婚情况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在不同教育年限的群体之间,暴露率存在显著差异,农民与无业群体之间的暴露率差异显著。4、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终生患病率为0.68%(95%CI:0.37%-1.25%),1月患病率为0.09%(95%CI:0.04%-0.17%),发病的中位数年龄为36岁(29岁-47岁)。5、研究表明,患有PTSD的几率并不会受到性别、城乡、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等的影响。6、在4438位受试者中,共有439位患有重性抑郁障碍(MDD)。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共计有76位患有MDD,通过进行加权调整后,患病率达到了6.7%(95%CI:4.5%~10.0%),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共有363位患有MDD,经过加权调整后,患病率是3.3%(95%CI:2.8%~3.9%)。7、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轻度抑郁障碍(MiDD)的患病率为2.4%,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MiDD的患病率为3.7%。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加权调整后,OR值为1.08(95%CI:0.60-1.96)。8、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酒精使用障碍(AUD)的患病率为9.3%,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AUD的患病率为8.4%。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加权调整后,OR值为1.08(95%CI:0.60-1.96)。9、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焦虑障碍(ADs)的患病率为3.9%,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ADs的患病率为3.9%。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加权调整后,OR值为1.05(95%CI:0.62-1.79)。10、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自杀行为(SB)的发生率为10.0%,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SB的发生率为4.4%。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加权调整后,OR值为2.48(95%CI:1.74-3.52)。11、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自杀意念(SI)的发生率为2.1%,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SI的发生率为0.6%。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加权调整后,OR值为4.38(95%CI:1.58-12.18)。结论:1、社区群体中发生创伤性事件的暴露水平不低,且由于受到文化影响,往往更具备隐蔽性,这部分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忽视;创伤事件后相关的精神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规范的治疗疏导,往往会带来更加严重的社会后果。2、发生创伤性事件之后,本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社区群体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较国外相关数据低;而这部分遭遇过创伤事件群体的重性抑郁障碍、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均高于未遭遇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3、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后和重性抑郁障碍、自杀意念、酒精使用障碍、焦虑障碍的的共病率较高,值得关注。4、社会大众对创伤性事件往往未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健康宣教知识不够;本文尝试探讨了社区人群中创伤性事件暴露的相关因素,得到结果为受教育年限为7-9年的人群、失业/无业是创伤性事件暴露的危险因素,这部分群值得我们在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时给予更多的关注,在今后的研究中也可以作为研究方向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