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新时期蒙古族电影(故事片)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运用女性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理论,对重要影片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解构性细读。循着蒙古族电影的发展历程,对一次呈现的主流电影、商业电影、文艺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流变做了历时性解读。在论文的最后以女性电影从业者的作品为例,探讨了女性视野中的女性形象。第一章,重点探讨了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拍摄的蒙古族主流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性别模糊化与模式化问题,详细分析了女性如何看待家/国关系,如何变成空洞的能指,如何被物品化,如何被界定为社会秩序之外的存在者等问题。第二章,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兴起的蒙古族商业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将这些女性形象概括为“复仇女神型”与“灾难根源型”,从电影声画语言入手,进行再解读,进而探讨了电影中的女性原型问题。第三章,重点探讨了自二十世纪末开始繁盛的蒙古族文艺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首先,对文艺电影中反复塑造的额吉(母亲)形象进行文化解读,认为,额吉形象集中出现是蒙古族知识分子“文化寻根”心态与现代电影工业自身需求“合谋”的结果。接着深入讨论了“文化塑造身体”、“女性自觉回忆”等深层问题,揭示出,在银幕上女性沦为男性附属品的主要原因。最后,分析了主体意识真正觉醒的女性形象,认为她们是传统文化的抗衡者与背离者。第四章,从女性电影从业者的角度,重新梳理新时期蒙古族电影,对女性参与的主流电影和商业电影进行考察。认为,电影制度化与形象模式化严重制约了女性从业人员对女性的自我认同,并以诺明花自导自演的文艺电影《天边》为例,指出,女性从业者在困境中逃离与突破男权话语的必要及其艰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