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学治疗过程中肝功能损伤的发生情况,探讨化疗等因素导致肝功能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儿科按照ALLCCCG-2015方案进行化疗后的74例783例次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并根据其增高程度分成肝功能异常、轻度肝功能损害、中度肝功能损害、重度肝功能损害4种等级,将患儿性别、化疗阶段、临床危险度、甲氨蝶呤基因型、化疗后相关并发症(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感染)等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1.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化疗后783例次患儿中,发生肝功能损伤的共计63人386例次,肝损伤总体发生率为46.99%,按其损伤程度,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32.90%,轻度肝损害发生率为62.43%,中度肝损害发生率为4.67%,未发现重度肝损害。2.不同治疗期对肝功能损伤的影响化疗排除窗口期后分为诱导缓解期、巩固治疗期、间歇治疗及再诱导、维持治疗4个阶段。在所有发生386例肝损伤中,诱导缓解期发生肝损伤38例次,占9.84%,包括肝功能异常8例次(21.05%)、轻度肝损害29例次(76.32%)、中度肝损害1例次(2.63%);巩固治疗期发生肝损伤188例次(48.72%),包括肝功能异常59例次(31.38%)、轻度肝损害121例次(64.37%)、中度肝损害8例次(4.25%);间期治疗及再诱导化疗期发生肝损伤97例次(25.13%),包括肝功能异常30例次(30.93%)、轻度肝损害66例次(68.04%)、中度肝损害1例次(1.03%);维持期发生肝损伤53例次(13.71%),其中肝功能异常25例次(47.16%)、轻度肝损害23例次(43.40%)、中度肝损害5例次(9.44%);无化疗时存在肝损伤10例次,占2.60%。上述化疗期均未发生重度肝损害。各化疗阶段肝损害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X2=18.518,P<0.05)。维持治疗阶段肝损伤发生率与其他化疗阶段的肝损伤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诱导缓解期与维持治疗期相比,X2=10.314,P=0.006<0.05;间歇治疗及再诱导与维持治疗相比,X2=12.024,P=0.002<0.05);诱导缓解期、巩固治疗期、间歇治疗及再诱导阶段相互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诱导缓解期与巩固治疗期相比,X2=2.028,P=0.363>0.05;诱导缓解期与间歇治疗及再诱导期相比,X2=1.684,P=0.431>0.05;巩固治疗期与间歇治疗及再诱导期相比,X2=2.243,P=0.326>0.05;巩固治疗期与维持治疗相比,X2=8.053,P=0.018<0.05)。3.贫血对肝功能损伤的影响化疗后共有397例次病例未出现肝损伤,出现贫血者158例次,无贫血者239例次,化疗后共386例次发生肝损伤,贫血者330例次,血红蛋白正常者56例次,化疗后是否合并贫血在肝损伤发生中有统计学意义(X2=174.02,P=0.000<0.05);386例次肝损伤中,轻度贫血228例次,占59.06%,包括肝功能异常75例次(32.89%)、轻度肝损害143例次(62.72%)、中度肝损害10例次(4.39%);中度贫血101例次,占26.16%,包括肝功能异常33例次(32.67%)、轻度肝损害55例次(54.46%)、中度肝损害13例次(12.87%);重度贫血1例次,占0.25%,为肝功能异常。轻、中度贫血肝损伤均以轻度肝损害为主,重度贫血肝损伤以肝功能异常为主,三种贫血程度在肝损害程度上有统计学差异(H=9.888,P=0.007<0.05)。4.血清白蛋白水平对肝功能损伤的影响化疗后共有397例次未出现肝损伤,出现白蛋白<35g/l者178例次,白蛋白≥35g/l者219例次,化疗后共386例次发生肝损伤,白蛋白<35g/l者77例次,白蛋白≥35g/l者309例次,化疗后白蛋白水平在肝损伤发生中有统计学意义(X2=55.20,P=0.000<0.05);在肝功能损伤的386例次中,出现营养不良(白蛋白<35g/l)共计77例次,占19.95%,其中肝功能异常28例次(36.36%),轻度肝损害41例次(53.25%),中度肝损害8例次(10.39%);白蛋白正常组(白蛋白≥35g/l)共计309例次,占80.05%,其中肝功能异常99例次(32.03%),轻度肝损害203例次(65.70%),中度肝损害7例次(2.27%),营养不良组与正常组均以轻度肝损害为主,白蛋白水平在肝损害程度上有统计学差异(X2=12.331,P<0.05)。5.感染对肝功能损伤的影响化疗后共有397例次未出现肝损伤,合并感染者119例次,无感染者278例次,化疗后共386例次发生肝损伤,合并感染者66例次,无感染者320例次,感染在肝损伤发生中有统计学意义(X2=17.98,P=0.001<0.05);386例次肝功能损伤中,感染合并肝功能损伤共66例次,占17.10%,包括肝功能异常31例次(47.0%)、轻度肝损害32例次(48.5%)、中度肝损害3例次(4.5%),无重度肝损害病例;无感染共320例次,占82.9%,包括肝功能异常93例次(29.1%)、轻度肝损害212例次(66.2%)、中度肝损害15例次(4.7%),无重度肝损害;有无感染组均以轻度肝损害为主,感染在肝损害程度上有统计学差异(X2=8.196,P<0.05)。6.化疗后肝功能损伤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对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化疗维持治疗期、贫血、白蛋白≤35g/l和感染)行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化疗维持治疗期是化疗后肝功能不同损伤程度发生的潜在影响因素(P=0.086)。贫血(P=0.030,OR=2.979,95%CI:1.108~8.008)、白蛋白≤35g/l(P=0.009,OR=1.017,95%CI:1.004~1.029)、感染(P=0.028,OR=3.365,95%CI:1.143~9.908)是化疗后肝功能损伤程度发生的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1.儿童ALL化疗肝损伤发生率高,肝损伤的形式以轻度肝损害为主,无重度肝损害。2.不同程度肝损伤的发生与化疗阶段、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感染因素相关。3.贫血、白蛋白≤35g/l、感染是化疗后肝功能损伤发生的独立的影响因素,尽可能降低上述因素的发生率,给予适当的支持治疗,将有可能降低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