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掌握菌痢流行特征,了解青海省志贺氏菌血清型和流行菌株的变迁;2、掌握志贺氏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其变迁;3、了解青海省志贺氏菌的分子分型,找出优势带型;4、建立菌痢监测结果信息数据库,了解青海省优势菌株的变迁,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为暴发疫情确定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为控制疫情的蔓延提供准确的实验室依据。方法1、选取1个城市(区)和2个农村(县)为监测点,对在该辖区内就诊的腹泻患者进行流行病资料的收集和实验室检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2、对按规定要求采集的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通过血液培养和生化鉴定,分离鉴定出阳性菌株后,通过5年的连续性监测,了解青海省菌痢流行菌株的变迁。3、对分离到的菌株,根据美国临床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K-B琼脂法进行敏实验,通过对临床常用的9种抗生素进行药敏实验,了解青海省菌痢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4、对分离到的菌株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的方法,查找出优势带型,并作出聚类性分析。结果1、2005-2009年青海省细菌性痢疾发病主要集中在夏秋季,以0-5岁组散居儿童发病为主,男性多于女性。2、病原菌主要以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占78.80%;其次为D群宋内志贺菌,占21.20%。其中B群福氏志贺菌血清亚型共检出11种亚型,亚型中以Fx变种为主,占62.76%;其次为F4a,占14.48%。3、药敏试验结果;福氏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环丙沙星敏感,对萘啶酸、复方新诺明、四环素耐药性较高;宋内氏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莫西林敏感,对氨苄西林、萘啶酸、复方新诺明耐药;其中,头孢噻吩对福氏菌轻度耐药,耐药率为2.76%,与宋内氏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2.97,p<0.01),庆大霉素对福氏菌耐药,耐药率为8.97%,对宋内氏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X2=70.06,p<0.01),对其余抗菌药物两者耐药率差异无显著性。4、对111株菌株进行PFGE分型,共分出41种带型,其中福氏菌33种,宋内氏菌8种带型,SQHN11.0002共包括26株菌株,占总带型的63.41%,为青海省2006和2007年优势带型。结论1、青海省散居儿童和农民是预防菌痢的重点人群;2、B群福氏志贺菌仍为青海省主要流行菌株,血清型主要以Fx为主;3、头孢噻肟和环丙沙星为我省治疗菌痢的首选药物;4、不同型别的PFGE带型差别相对较小,表明青海省省菌株的遗传变异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