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受载状态下轨道联接零件接触力学分析及优化设计

来源 :大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zheng9292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尾板又叫铁道接头夹板,是铁路轨道接头零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连接钢轨并使其平稳过渡的作用。鱼尾板失效会造成轨道和车辆结构各零部件破坏,甚至危及行车安全。因此,有必要对轨道联接零件系统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本文基于有限元理论,对适用于50kg/m钢轨鱼尾板进行接触力学分析,最后对50kg/m钢轨鱼尾板进行优化设计。运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方法,分析了鱼尾板的受力状态。采用非线性接触理论,建立了鱼尾板的有限分析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轨道联接零件系统进行接触性能的研究,重点分析了鱼尾板的内部应力分布情况,受到外载荷作用的鱼尾板表面接触等效应力的分布以及变形量的情况。接触应力的计算结果表明:在曲线区段上,轮轨横向力和垂向力综合作用下,低速范围内鱼尾板接触应力和位移量随速度增大而缓慢增加,接触应力基本呈水平趋势。随着列车速度进一步增加,接触部位发生弹性变形,鱼尾板的接触应力增幅较大,最大等效应力和位移量增加明显,且最大等效应力小于屈服极限,但应力集中的部位在载荷循环作用下可能会导致裂纹的产生。在直线区段上,鱼尾板接触应力与在曲线区段上时应力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在低速范围内鱼尾板接触应力和位移量变化不明显,随着速度进一步增大,最大等效应力显著增加,在允许速度范围内最大等效应力均不超过屈服极限。分析了50kg/m轨鱼尾板在不同工况下的应力,设置轨缝值为8mm,研究了螺栓孔形状和排列方式应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两种优化方案的鱼尾板等效应力整体变化相同:在低速范围内接触等效应力分别大约增大3.05%和3.35%,但速度为70km/h工况的鱼尾板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下降10%和11.73%,最大等效应力下降明显,高低速应力差减小,此工况下等效应力值波动范围缩小,应力变化趋于平稳,且都小于屈服极限。在动载荷循环作用下,由于等效应力波动幅值变小,优化后的鱼尾板不容易产生裂纹,延长其失效时间,达到优化目的。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作为最常见的微血管并
布里渊光时域分析(Brillouin Optical Time Domain Analysis,BOTDA)是一种分布式的光纤传感技术。光纤在此传感系统中既作为传输介质,又作为感知元件。通过数据采集和后期数
室温下钛酸锶(SrTiO3)晶体本身是一种绝缘体,研究发现,通过掺杂可以使其表面获得导电层,使其变为半导体。向SrTi O3里面掺杂Nb能使其导电,并且,通过改变Nb的浓度可以调节它的电
采用完善的评估方法精确评估空域利用率对衡量空域使用情况十分必要。准确评估空域利用率能为空域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空域运行效率、降低航班延误提供便利。由于空域系统
在职务犯罪案件的诉讼程序中,侦查处于举重若轻乃至影响着审判结果的地位,因此建立一个对抗、平衡、相互制约的侦辩关系就尤为重要。具体到职务犯罪案件而言,侦查部门在侦查
目前乳腺癌疾病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发病率最高的危害女性健康的疾病之一,通过积极检查并获得初期治疗,能够有效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在以往人工阅片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过程中,诊
在目前的终端区碰撞风险的研究中,大都考虑了导航精度、航空器性能和尾流等因素的影响,但并未综合考虑到“人、机、环、管”等外界因素对碰撞风险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终端
随着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家文化形象也成为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一股无形力量的国家文化形象深刻影响着各个国家的文化和综合实力的发展。本文认为,中国文化形象作为中国整体的文化积淀和成果在国内外民众眼中所形成的综合印象,体现着中国整体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多元性与一元性、传统性与当代性、即时性与延时性、稳定性与可塑性辩证统一的特点。塑造良好的中国文
《专利法》于2015年迎来第四次修改,提出重新定义外观设计的保护范围。尽管此次修改给与局部外观设计更多关注,但对于局部外观设计在专利授权审查标准、专利审查文件提交标准、侵权行为判定等一系列具体实务中的问题并没有细化规定,局部外观设计法律保护如何在我国真正落地还需进一步梳理研究。本文从我国局部外观设计法律保护的现状着手,阐述局部外观设计法律制度的缺失与模糊所带来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局部外观设计的优先权
富马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工、涂料树脂、增塑剂等领域。本文以实验室自行保存的富马酸生产菌米根霉ZJU作为初始菌株,通过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