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作家安冈章太郎是战后“第三新人”流派的领军人物。他是“第三新人”作家中勇于摆脱战后派风格束缚的第一人,也是“第三新人”中最早受到文坛认可、获得芥川文学奖的作家。20世纪50年代登上日本文坛,笔耕不辍50余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第三新人”产生于日本社会由战争到战后的转折期。随着二战结束,日本社会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日本文学也从反思战争、探究人性开始转向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现实。安冈文学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登上日本文坛的。本论文是关于安冈章太郎文学的整体性研究。主要采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社会历史研究等方法,结合文本解读,在厘清安冈章太郎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基础上,探索其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独特艺术手法以及深层的文学主题,旨在全面而立体地解读安冈章太郎的文学世界。论文首先从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经历三个方面探寻安冈文学的创作原点。安冈章太郎的青春期时逢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在恐惧和彷徨中度过了价值观形成阶段,其作品中的诸多青年人物形象都源于他的这段青春与战争相碰撞的经历。安冈章太郎一家是战后典型的城市核心家庭,家庭模式的转变、父亲权威的丧失、母亲自主意识的萌发,导致家中矛盾重重。这样的家庭模式、人物形象和心理感受也成为安冈文学的重要素材和源泉。另外,安冈章太郎自出生以来便随父亲频繁迁居、转学,常年漂泊在外。他的这段经历使他对故乡产生疏离感,这种丧失故乡者的孤独情结和漂泊感也直接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安冈章太郎作品中的人物多是他自身经历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在二战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日本人的缩影,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本论文从群体中的个体、情感交往中的个人以及人物的结局三个视角出发,分析和探讨了安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共性。由此得知:安冈笔下的人物都是学校、军队、社会等各种组织中的落伍者。他们主动掉队,以此揭露战争中受日本军国主义摆布的各种群体的畸形;在情感上,面对亲情、友情和爱情,他们渴望得到,却又恐惧与人产生亲密关系。他们在社会和群体中无法找到归属感,亦不能从情感上得到慰藉,最终都以孤独的背影定格于作品结尾处。本论文还从生理与心理描写、嗅觉描写以及文字书写等方面入手,考察了安冈代表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及其功能。安冈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是:借助人物生理描写反衬人物内心情感,达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嗅觉描写集时空纽带、人物塑造、心理映射和多重隐喻等功效于一体,形成安冈文学独特的观感艺术;恰到好处的片假名书写,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心理、外观和语言等特征,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片假名书写方式。在文学主题上,论文通过解读安冈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探寻其文学创作的深层主题——对家的思考、对社会的批判、对生死的关照。对“家”的情感历程是安冈文学最鲜明的主题之一,其背后蕴藏着安冈对“家”的情感与思考;相对于安冈章太郎文学中的日常性,针对其社会批判意识的研究一直以来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然而,安冈文学中非但不乏批判因素,其视野更是拓展到反思战争、思考种族歧视问题、批判日本现代化以及鞭挞选拔考试制度等诸多层面。对于生死以及宗教问题的思考,是安冈章太郎步入晚年后表现出的又一文学母题。以1986年为分水岭,安冈章太郎开始在作品中关注“死亡”。同时,他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大自然和孩子所象征的“生命力”。经历生死后的安冈章太郎开始渴望心灵的重生与救赎。接受基督教洗礼是他在信仰上的重大抉择,也是其文学创作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使他的晚年作品呈现出别样的特色。安冈章太郎致力于用个人的感受和日常描写折射战后家庭、社会以及宗教等诸多问题,在看似对立的“日常”与“批判”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概言之,安冈章太郎善于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刻画战后日常生活中极具代表性的小人物。他的这一创作特点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以及自身经历密不可分。然而“日常”仅为载体,其内部潜藏的是安冈对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宗教问题的深入思考。安冈章太郎始终努力通过对日常平凡生活和小人物的描写,唤出为时代和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将个人感受和日常生活升华为时代的印记。如此生活日常性和社会批判性的叙事融合,构成了一幅魅力独具的安冈文学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