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冻土分布广泛的国家,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物需要构筑在冻土上,冻土冻融界面的监测无论是在前期的设计,施工以及日后的维护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冻土冻融界面的观测手段主要有坑探,插钎,预先埋设一定数量的传感器等等。存在着费时费力,成本高,难以大面积连续勘探等等缺点。随着近年来震电效应研究的不断发展,震电效应在产生机理和实验研究手段方面的不断完善,为探讨利用震电效应监测冻土冻融界面提供了条件。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冻土的研究概况做了一个简介。其次,讨论了超声波物理模拟方法在本研究中的应用,超声波物理模拟广泛应用于地球物理的实验研究中,各种理论和实验方法都比较成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接下来在前人所做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冻土冻融界面震电效应模型的结构,使之更加合理和接近实际情况。冻土模型的设计和改进是本研究的一个难点,要保证模型的尺寸大小满足实验要求,以及冻融界面的稳定,根据震电效应产生的机理,离子在界面上的积聚和双电层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理想情况下,形成时间大约为四至五个小时左右,所以在本实验中,冻融界面稳定的时间定在6~8个小时左右,是比较合理的。在此基础上,解决了电极埋设,声源选型和位置,信号采集系统等问题,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完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足够的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并对冻土冻融界面震电信号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对比相关的研究成果,论证了冻融界面震电效应的存在。并采用震电方法在野外条件下对青藏高原冻土进行了观测,对实地情况下震电信号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