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云微物理特征和降水形成机制的飞机观测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layer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2014年夏季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期间那曲地区的地面及飞机观测数据,研究了高原对流云及其降水的特征,包括统计特征、日变化和云微物理特征及降水形成机制。地面观测资料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夏季多为弱降水过程,但降水量则主要靠强降水贡献。高原上的对流活动有着明显的日变化,对流活动在上午白天表现为局地热对流,随着太阳辐射加强逐步发展、合并,在傍晚达到最强,往往具有明显的“夜雨”现象,而入夜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减弱,对流云及其降水有着明显向层状云降水转化的特征,云回波有明显的亮带。飞机观测资料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对流云的云滴最大数浓度为1.1×105/L,平均数浓度为9±10×103/L,数量级在104/L;大云粒子的浓度的最大浓度为28.82/L,有着100101/L量级;过冷水含量的最大值为0.25 g/m3,数量级在10-1 g/m3,总含水量的最大值为1.33 g/m3,数量级在10-1100 g/m3;云内最大上升速度为4.3 m/s,观测期间云内最大上升速度集中在14 m/s。高原上的平均云滴谱呈多峰分布,但单个时刻的云滴谱绝大多数为双峰分布;高原对流云内大云滴、雨滴丰富,冰相粒子多为密实、不透光的霰粒子,存在少量针柱状和板状单体冰晶,云内凇附过程明显。高原对流云内同时存在冷暖雨形成过程,高原清洁的大气使得高原云滴数浓度较低,但过冷大云滴和雨滴数量较多。由于云体温度较低,云内冰化过程发生较早。过冷大云滴和雨滴对于冰相降水过程,尤其是淞附增长过程有着促进作用,使得高原对流云更容易产生降水,配合高原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使得高原对流呈现频率高,但强度弱的特征。
其他文献
一个朋友跟我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过许多日本青年,他们对中国的大熊猫都很喜爱,问他家里养了几只?从这个极其缺乏常识性的提问中,我想到了"陌生"二字。其实中日两国相距并
海雀稗(Paspalum vaginatum)是坪牧兼用的多年生暖季型禾草,由于叶色深绿,根系发达,耐盐能力强,而在世界热带与亚热带许多地区得到推广种植。虽然海雀稗对干旱季节长时间的缺
2010年12月9日中午,一架由台北飞抵北京的航班缓缓落地,这是一架再普通不过的两岸直飞航班,但这却是宁波人朱枫的回乡之旅。历经60年,朱枫烈士遗骸终于回到大陆,也正是这相隔一甲
随着人类社会对于节能减排发展需求的不断提升,清洁能源在能源系统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零排放、高效率和高适应等优点,在新能源汽
人体的某些常见可能是疾病的前兆。美国《预防》杂志列出10个常见的身体信号,帮你预测自己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