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被视觉符号定义了的社会,不需要经过太多思考就能做出判断。视觉传达,既成全了我们,也欺骗了我们,它更快、更赤裸裸的先入为主、深入人心,但同时也让我们成了“睁眼瞎”,只看到了一面创造出来的现象却忽略了这个现象的背后。摇滚乐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除了它的音乐,还有存在其中的“后现代主义游戏”和各种不确定性的视觉传达符号,可以说摇滚文化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重要阵营。这个阵营中的许多经典形象不只是一种营销手段,更多的表现了一个时期、一种现象的本质和趋势。因此本论文以摇滚乐的发展为主线,分析不同时期中外摇滚乐领域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变化和社会影响,通过与国内几位摇滚音乐人的长期接触发现他们舞台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最终尝试使用更直接纯粹的手法去表现这种错位。选择国内几位摇滚乐手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们本身的状况介于地上与地下之间,他们被迫屈服于某些商业手段又对这种妥协感到无奈,被我们所熟知的一面光鲜亮丽,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一面和这种被赋予的形象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种被赋予的舞台符号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巨大差异如同光与影般交汇与矛盾,是当代中国文化与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体现——把视觉符号当作每天示人的外衣和工具。中国摇滚乐发展到今天这个物质至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这些当年的所谓地下文化逐渐浮出水面,转型为地上边缘文化,更有甚者大有被主流文化招安成“贵族”的势头。商业的介入让部分摇滚乐手过上了小康的日子,同时还让他们以无比光鲜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过分的、别有用心的包装欺骗了满心欢喜的热血青年同时也蒙蔽了摇滚乐手的双眼,一再妥协于主流文化。作为设计师的我们,不只是应该满足于做出漂亮的作品而是应该剥去这层落入俗套的外衣,让一个真实的肉体呈现出来。通过分析、例证,本文得出几个结论:一、摇滚乐文化发展至今越来越受关注,其符号化特征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商业的介入使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二、在中国,对摇滚文化的误解与不屑,导致了众多摇滚乐手被迫的见风使舵,舞台、作品与生活、个性严重脱节;三、设计,作为引导大众认识的关键一步,不应只关注于创造毫无瑕疵的外在形象和为了迎合主流口味的设计,而更应该深入对象的本质,了解个体的真实状态。减少千篇一律毫无感情的、流水线似的设计痕迹。我喜欢摇滚乐,但吸引我的并不是它复杂的风格和分类,而是它的生命力和爱憎分明的态度。这不是一篇分析摇滚乐发展史的论文,只是把摇滚乐作为背景和主线,因此对于摇滚历史的阐述是很概括的,也不会一一举例,只描写了一些个人认为有代表性的人物来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