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CS(Computer-based Case Simulation)考试是一个动态的、人机交互的对患者疾病状况的模拟。病例一开始,在屏幕上会呈现患者的病情简介和来诊时的病例信息,考生可以通过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制定医嘱来完成对患者进行的诊断和治疗,在这个过程中,考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随时更换诊疗地点和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模拟患者的病情随着模拟时间,根据本身的病情和考生的干预不断展开,直至病例结束。早在1999年,CCS考试就已经正式作为美国医师执照考试的一部分。
在我国,CCS考试的开发与应用还处于探索与推广阶段。中国医科大学自2001年开始进行CCS考试系统的开发,学习和借鉴国外CCS经验,独立研究开发了适合我国国情的CCS考试系统。自2002年开始,中国医科大学就一直应用CCS考试,它是中国医科大学临床专业毕业生毕业综合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9年,中国医科大学的“开发与推广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系统,强化医学生临床诊治能力评价”获得了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国医科大学CCS考试的评分借鉴了国外的评分技术,参照专家拟定的治疗患者的标准,由病例编写专家拟定评分方案,依靠计算机程序来完成评分过程。评分中将考生的操作分为有益、有害和中立三部,评分时将各项评分条目适当地加以权重,从而计算出最后的成绩。
这种以表现为基础的评价法是很复杂的,而且很难开发,需要很多人力与物力方面的支持,而中国医科大学每年考生较多,计算机病例开发的复杂性导致新病例的开发速度远远赶不上考生的数量,所以在每次的CCS考试中,病例往往是重复使用的,这样就有可能对整个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产生质疑。早在1999年,Thomas G.Lynch就对CCS重复使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当时使用的8个病例在连续两年的考试中是重复使用的,结果显示,病例分数并无明显的增长变化趋势。
中国医科大学是首个在国内引进并使用这种考试方式的,由于考生数目较大,开发病例也比较复杂,所以分析病例重复使用对考试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今后改善考试方式,保证CCS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本研究分析了在中国医科大学CCS考试中,临床专业同一年级层次的考生重复使用9个病例,对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是否产生影响。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参加毕业综合考试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考生作为研究对象,共471人,其中男生218人,女生253人。考试时间为2010年5月17日至6月3日,共持续16天(中间休息两天),考试地点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每日共有上午、下午和晚上3组考生参加考试,每组10人,即每天30名考生参加考试。考试顺序是按照实习地点随机分组的。采用专家设计的CCS考试调查表了解考生对所考病例的信息了解情况。对各指标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使用相关分析,严肃考试纪律,保证调查质量。考试成绩最后导入Excel数据表中,调查问卷采用Epidate建立数据库,输入数据。所有数据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一、CCS考试的基本情况
在2010年五年制CCS考试中应用的9个病例包括3个内科病例,4个外科病例,2个妇科病例,2个儿科病例,9个病例编号分别为公共病例2305号,随机病例1107号、1110号、2303号、2304号、2324号、2404号、2415号、2416号,考试持续进行16天。
二、CCS考试成绩分析
CCS考试的总分平均分为47.54,公共病例平均分为51.92,随机病例平均分在28.29到65.07之间。公共病例第三组成绩显著低于第四组,2416号随机病例第四组成绩显著低于其他三组,其他成绩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各个病例单独进行分析,分数并未显示出按时间顺序显著增长的趋势。
三、CCS调查表结果
考生在实习过程中见过所考病例真实病人、听到病例讨论的比例较高,公共病例比例显著高于随机病例。对各组间考生对是否听过所考病例讨论方面,公共病例和随机病例都显示考试顺序靠后的组别高于考试顺序考前的组别,而在各组间考生是否见过所考病例真实病人方面,公共病例和随机病例各组见都无显著性差异。
考生听到和未听到病例讨论信息的两组平均分做方差分析结果,无论是公共病例还是随机病例,考生自我报告是否听到过病例讨论未导致其平均分数的显著差异。考生见过真实病人和未见过真实病人的两组平均分做方差分析,9个病例中有6个病例见过真实病人组考生成绩显著高于未见过真实病人组。
结论:
1、五年制临床专业本科生毕业CCS考试成绩并未由于考试的先后顺序而增高,CCS考试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公正性以及可靠性。
2、CCS考试中所考病例的重复使用并未对考生成绩产生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