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媒体注释在文本中的不同位置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及词汇习得效果的影响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汇是构成句子乃至语篇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在缺乏英语听说环境的中国,阅读是提高词汇水平的有效途径。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者常常借助字典来查阅陌生单词的意思,以促进阅读理解和词汇习得。然而,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使用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查阅字典的单调冗长过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高效学习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只需点击鼠标的强大新兴技术工具,该类技术工具就是以不同形式(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以及在文本中不同位置呈现的“超媒体注释”。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作者发现目前国内对超媒体注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察多模式词汇注释对词汇习得效果的影响,而对注释位置的研究相对稀少。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理查德·梅耶曾提出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进而构建出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八项多媒体教学信息设计原则。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为空间临近原则,它是指屏幕或纸质上对应的文字与画面信息在空间上临近呈现比隔开呈现时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了验证这个理论并丰富前人的研究,本文旨在研究处于文本中四种位置的超媒体注释(页边空白处、屏幕底部、紧随目标词之后、弹出窗口)对我国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和词汇习得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实验和访谈的形式来验证哪种位置的注释更有利于阅读理解和词汇习得。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超媒体注释的有无是否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及词汇习得效果产生影响?(2)处于四种位置的超媒体注释是否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及词汇习得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实验的受试是来自重庆大学的150名非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他们在入学之初的英语分级考试中被分在二级班,具有中等英语水平。受试被分为五组:控制组(无注释)、第一实验组(页边空白处注释)、第二实验组(屏幕底部注释)、第三实验组(紧随目标词之后注释)、第四实验组(弹出窗口注释)。五组受试均被要求阅读四篇难易程度与受试英语水平相当的文章。每阅读一篇文章,受试就要完成一个阅读理解测试,当完成四篇阅读后,进行词汇测试。笔者用SPSS17.0软件对受试阅读理解及词汇记忆后测成绩进行数据统计相关分析,并在测试结束后,分别对每组学生进行访谈,进一步探究实验结果的原因。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与无注释相比,具有超媒体注释的文本能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词汇习得效果;(2)在四种位置的注释中,紧随目标词之后的注释,能呈现出最好的阅读理解和词汇习得效果,而屏幕底部注释是四个实验组中阅读理解和词汇习得效果最差的。这表明注释的位置离目标词越近,学习效果就越好,这个结果正好与梅耶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设计原则的“空间临近原则”相吻合。  本研究中超媒体注释的积极作用说明,在超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环境中,充分考虑注释在文本中的恰当位置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阅读文章和习得词汇。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我国英语教师充分利用超媒体的信息组合优势改进教学效果、对教材编写者编撰超媒体阅读材料以及对英语学习者如何选择英语课外读物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随着教育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与深化,在很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及手段应用十分的普及与广泛.近年来,微课这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凭借其诸多的优势
此画描绘的是当时新兴市民阶层的女性。她神态安详,造型秀美,画家选择了正侧面的角度,十分巧妙而生动地概括出其外轮廓曲线,以明丽的色彩、富于装饰趣味的手法表现出这位青年
近年来,文物解说词的翻译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话题。然而,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研究文物解说词翻译仍属于比较新颖的研究领域。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于文物的翻译仍主要关
作物抗冻性的强弱与品质的特性、栽培措施等都有密切关系。秋播作物、强冬性品种应适时早播,利用秋高气爽、强光照晒等有利条件,培育健壮的幼苗,增强抗寒能力,促使其安全越冬
课程设置在整个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一整批甚至数批的专业学习者。然而之前的关于ESL(EnglishasaSecondLanguage)的课程设置却基本上都以主观的教学结果和教
詩、书、画、印
谭恩美于2013年出版了《惊奇山谷》,小说讲述了一个具有极大空间跨度结构的故事。本文以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中所提出的空间叙事理论为依据,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因其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特点在中国家喻户晓,更成为世界璀璨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古诗翻译难度极高,但中外许多翻译家敢于直面挑战,不遗余力地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