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民营企业已无可否认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生力军,像广东、浙江等地区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党的十六大为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从政策上提供了一个更宽松的投资环境;同时民营企业对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和民营企业家的抱负也赋予了民营企业成长的动力,但在这么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却多有令人扼腕叹息之处。据有关资料披露:中国民营企业每分钟就有9家倒闭,能够生存3年以上的不足10%;另外,国家经贸委在2001年对我国1000多家民营中小企业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5.7年。 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但理论界对民营企业的研究却从来没有停顿过。近年来,针对我国民营企业大批死去的情况,国内学者开始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剖析民营企业的困惑、障碍、死穴和成败得失,并提出了诸如:“规范治理结构,构造合理的组织框架和管理模式”、“通过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新置换理论”、“制度变迁与创新”等比较有价值的建议。作者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系统分析发现: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企业制度的不规范或不健全,因此解决民营企业弊病的关键在于规范和健全企业的各项制度。但完善企业制度只为我国民营企业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基础和制度保障,民营企业的问题并不会随着企业制度的完善而自然消失,这里还涉及到企业中最有价值、最具创造力的“人”的素质问题,涉及到企业的管理水平问题,涉及到企业制度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力的问题,涉及到企业对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力的问题,以及其它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人为”因素问题。所以,解决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弊端不仅仅只是规范企业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