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枣原产中国,分布范围广泛,种质资源丰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果树和经济林树种。科学系统的鉴定评价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是种质资源研究的核心工作内容,是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的基础和前提。为进一步规范枣种质资源鉴定技术和优异种质资源客观评价,深入揭示枣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文以国家枣种质资源圃的300份种质为调查对象,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和统计分析,建立了枣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范,确定了优异种质资源评价标准。同时基于表型形态农艺性状数据和AFLP分子标记数据开展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并整合两类数据进行系统聚类,采用逐步压缩和优先取样方法构建枣核心种质。主要结果如下。1枣种质资源形态-农艺性状鉴定技术规范:参考相关文献,按照个体间差异显著、鉴定技术成熟,对分类鉴定、遗传多样性研究、育种利用和生产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性状的原则,通过增补删减后确定了66个鉴定性状。进一步规范了种质鉴定时观察地点和对象的选择,田间管理措施,以及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等。分项详细规范了各性状数据采集的时期、取样、观察方法、数据计算和记载以及质量形态性状的分级示意图。2枣优异种质资源评价技术规范:根据科研和生产需求以及已有的研究基础,筛选22个重要性状作为优异种质资源的评价依据。优良种质资源评价数据包括丰产性、吊果率、果实整齐度、果肉质地、鲜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鲜枣可食率、鲜枣耐贮性、制干率、干枣总糖含量、抗裂果性和缩果病抗性等11项。优良鲜食枣种质应同时符合丰产性、果肉质地、鲜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项指标外,还应符合其他至少1项指标。优良制干种质应符合丰产性、制干率、干枣总糖含量指标外,还应符合其他至少1项指标。特异种质资源筛选的评价性状包括二次枝弯曲程度、花粉的有无、丰产性、果实生育期、单果重、果实颜色、果实形状、萼片状态、枣核的有无、含仁率、鲜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鲜枣可滴定酸含量、鲜枣维生素C含量、制干率、抗裂果性和缩果病抗性16项,确定了判定标准,满足其中任意1项即为特异种质资源。3枣种质资源表型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37个质量性状包括130个分级,200份种质的频率分布范围在1~198之间,有效百分比范围0.5%~99.0%,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97,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均匀度。4枣种质资源表型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1)200份种质的23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范围2.39%~86.84%,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92,遗传多样性更为丰富。(2)对23个数量性状进行Kolmogorov-Smirnov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枣头节间长度、枣头粗度、二次枝长度、枣吊长度、叶长、叶宽、果实生育期、鲜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鲜枣可溶性糖含量、鲜枣Vc含量10项,说明数据离散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符合正态分布。枣头长度、枣吊叶片数、花径、始果年龄、吊果率、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鲜枣核重、含仁率、鲜枣可滴定酸含量和鲜枣可食率13项不符合正态分布。(3)经数量性状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性有68对,其中正相关46对,负相关22对。性状间呈显著相关性有27对,其中正相关14对,负相关13对。枣头长度与枣头节间长度、枣头粗度、二次枝长度、枣吊长度和枣吊叶片数之间等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枣吊叶片数与叶长和叶宽等呈极显著的负相关。(4)通过数量性状R型聚类将变量分为五组,第一组4个,均为果实性状;第二组为3个,均为枝条性状;第三组包含枝条和果实5个性状;第四组2个性状,为果实品质性状;第五组9个性状,包含枝、叶、花、果实以及产量等性状。(5)检验23个数量性状适合于主成分分析的程度为“一般”。主成分分析结果确定10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率最高16.509%,第十主成分最低4.355%,累计贡献率74.343%,即可保留74%以上的遗传多样性信息。(6)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枣头长度、枣头节间长度、枣头粗度、枣吊长度、枣吊叶片数、始果年龄、单果重、果实横径、果实纵径、鲜枣核重、鲜枣维生素C含量、鲜枣可食率等12个数量性状可充分反映种质资源变异的多样性,可作为优先鉴定内容和重要的评价项目。其次是二次枝长度、叶宽、叶长、花序花朵数、鲜枣可溶性糖含量、鲜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6项。最次的是花径、吊果率、果实生育期、含仁率、鲜枣可滴定酸含量等5项。5枣种质资源DNA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用筛选出的10对引物组合,把供试200份种质全部分开,共检测到1398个基因位点,其中1287个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百分率91.78%,每个位点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1.8855个、有效等位基因数1.5059个、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0.2977、Shannon’s信息指数0.4429。6系统聚类和亲缘关系分析:整合200份种质的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数据,以Euclidean遗传距离为标准,按UPGMA法对个体进行系统聚类。结果显示,200份样品全部分开,相互间的遗传距离在1.80-8.08之间。通过观察分析,在7.08处把供试材料为8大组和10个小组较为适宜。对不同品种进行亲缘关系分析,首次提出不同类群间区域性相互交叉的原因与水系的历史变迁和人为因素紧密相关。7核心种质构建:以200份种质为初始群体,首次整合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数据,采用逐步聚类压缩和优先取样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46份核心种质。核心种质质量性状保留率100%,遗传信息保留率95.88%;数量性状极差符合率92.70%,均值差异率1.95%,遗传信息保留率95.83%;DNA分子多态性位点和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保留率分别达到了92.44%和95.18%,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s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分别为97.11%、99.86%、100.25%和100.96%。可见,核心种质数量比例适当,并很好地代表了初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