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人们对于先秦女子的社会地位及生活状况等问题仅从社会史的角度进行研究,但此社会背景下的先秦思想家的婚姻状况及对妇女的明确看法更是不得而知。因而揭开思想家们作为凡人的生活,了解其在妇女问题上的认识与看法,让圣人从神坛上走下来,便成为了一项既有价值又充满趣味的课题。 本文分两个部分来研究在春秋战国大背景下先秦七子的妇女观问题。 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先秦七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妇女地位。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婚姻无自主权,尊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关系中男尊女卑倾向十分明显,构成了这一时代妇女所处社会地位的主流;妇女的所有活动都被束缚在家庭中,被剥夺了除生育、抚育之外的其他的权利,且在家庭中无独立财产;政治上,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约束女性的桎梏也随之有所松懈,与西周相比,妇女不仅参政的人次大有增加,经验也更为丰富,但主要宥于宫廷斗争。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虽礼坏乐崩,但周礼印迹仍十分明显。妇女既受礼治束缚地位卑微,贵族妇女还常常成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但原始世风民俗影响下,妇女贞操观念还十分淡泊,未有从一而终的观念。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先秦七子的妇女观。着重于孔孟、荀子、老庄、墨子、韩非七子为研究对象,按儒、道、墨、法四家进行分类。儒家代表封建社会上层阶级利益的正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女性绝对服从男性的妇女观;道家是诸子中少有的重视女性阴柔的学派,老子思想中还可以窥视被父权文化所吞没的原始女性崇拜的痕迹,《老子》一书甚至被某些哲学家评为是一部女性的哲学。而庄子在妇女观上,则更倾向儒家的重男轻女,这点并未与老子一脉相承;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其妇女观介于儒道之间,既有因循周礼的一面又留有殷商母权制痕迹;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则把“色”字作为女性的全部意义,不仅要求女性对男性的绝对服从,还要把其列入八奸之内,有如防贼。作为荀子的弟子完全承袭了儒家思想中对妇女最消极的一面。 总体来看,春秋战国背景下,先秦七子的妇女观中男尊女卑是主流、是绝对的,而个别存在原始女性崇拜的痕迹,则是相对的。另外,当代某些学者所谓的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一种政治而非歧视妇女的性别论说,这种观点虽标新立异,却是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