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基于足负重位CT影像在Mmics平台支持下测量拇外翻相关角度并与常规X线测量法比较,探讨此方法在拇外翻诊疗的应用价值。2.研制拇外翻术式选择评分表并进行初步临床验证,探讨其在拇外翻治疗方案选择的参考价值。[方法]1、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5月收治的30例(36足)拇外翻患者,在疾病诊疗策略数字化平台支持对患者足负重位CT图像行拇外翻3D重建;利用平台中Mimics软件拟合区域功能,自动分析计算生成拇趾近节趾骨轴线和第一、二跖骨轴线;利用平台中Mimics软件重建第一跖骨远端实际关节面,并通过近节趾骨与第一跖骨三维模型进行修正;使用以上解剖学参数实现对拇外翻角(HVA)、跖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面夹角(DMAA)的精确测量。四名测量者分别使用上述计算机辅助CT建模测量法与常规X线测量法对30例拇外翻患者进行测量,比较各组结果的统计学差异,并行Bland-Altman分析。2、以循证原则为依据通过文献专著检索初步拟定拇外翻术式选择评分表的各项条目并根据目前临床常用评分表对条目进行补充;采用德尔菲法(Delphi)通过对17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对初步拟定指标进行筛选;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筛选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基于8名专家讨论小组对指标分级、量化、评分并行信效度检验;根据拇外翻相关合并症,完善拇外翻术式选择评分表,对拇外翻评分表进行初步验证。[结果]1.对4名测量医生使用常规X线法和CT建模重建法的测量结果分别进行可靠性分析,ICC系数分别为0.89和0.91,认为四名测量医生一致性较好(ICC>0.80);传统X线测量法测量患者HVA的平均值为(29.10±10.04°),CT建模法测量患者HVA的平均值为(30.02±10.62°),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X线测量法测量患者IMA的平均值为(13.98±4.38°),CT建模法测量患者IMA的平均值为(13.83±4.29°),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X线测量法测量患者DMAA的平均值为(12.57±3.96°),CT建模法测量患者DMAA的平均值为(16.21±3.65°),测量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Bland-Altman结果显示对于HVA、IMA角的两种测量方法一致性无差异,DMAA的测量结果两者差异性较大。2.形成《拇外翻术式选择评分表》:此评分表采用百分制法共包括:疼痛、功能形态、影像检查三个维度,将拇外翻合并症进行补充。功能形态占18分:行走距离占3分,分为无限制(0分)、1km—2km(1分)、500m—1km(2分)、0-500m(3分);外观占6分,根据拇趾与其它的趾位置分为不发生挤压(0分)、发生挤压未相互重叠(3分)、相互重叠(6分);穿鞋占6分,参考AOFAS分为穿任何样式鞋(0分)、穿舒适或附加垫衬的鞋(3分)、穿定制的鞋子或足部支具、(6分)。由于疼痛参照AOFAS、Mayo前足评分系统分为无、轻度:偶尔且轻微、中度:明显,每天都痛、重度:几乎无时无刻都在痛四级,同时参照权重分12分,别对应0,4,8,12分。影像检查分70分,分为IMA<9°(0分)、9°<IMA<15°(25 分)、15°<IMA<20。(40 分)、IMA>20。(55 分)、重度关节炎、关节松弛(70分);合并症包括DMAA、足趾畸形(除拇趾)、拇趾畸形、籽骨旋转4个方面。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3月的9名拇外翻患者进行评分表的初步验证,结果显示9例均与专家选择治疗方案相吻合。[结论]1、计算机辅助下测量拇外翻HVA、IMA、DMAA可以精准生成上述三个角的边线,进而实现角度的精确测量,减小常规X线测量产生的误差,重建生成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然后对DMAA的测量,准确度和可靠性明显优于常规X线测量法。因而我们认为该方法弥补了常规X线测量法的不足,减小了测量误差,是一种可行、可靠并且精准的测量方法,为拇外翻术式选择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2、《拇外翻术式选择评分表》内容编制合理,遵循循证理念,可根据对拇外翻患者疼痛、功能形态、影像检查的评分及合并症的诊断,为拇外翻的术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临床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