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刻是一种最为简单直接而自由的铜版画技法,用刻针直接在金属板(铜板、锌板、PS板等)或塑料板的版面上表现,不经过腐蚀。制作后即可上墨印刷。其特征是线条富于变化,温润富于魅力,给人一种轻盈和自由的感觉。干刻技法在15至 17世纪,先后经几位艺术大师的努力从萌芽走向发展。19世纪版画艺术家们大多具有抵抗艺术品批量生产的特点,艺术家们往往宁愿手工制作数量较少的佳作,而不是数以百计相同他们并不满意的作品。他们更愿意尝试新的媒材和技术,这使得“干刻”又有机会重登版画艺术的舞台,可以说19世纪是“干刻”全新的转折点。20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技术的更新及各种新兴艺术观念蓬勃兴起,使更多的艺术家向干刻技法投来橄榄枝。
如果将“毛刺”印刷出的效果作为一种“符号”来看,不但是干刻“特异性”的表现,也是干刻“表象符号性”的基础。传统意义上我们可以将版画理解为:运用各种媒材和方法,通过印刷手段制作出不同画面语言,且有一定印额的艺术形式。那么如果我们将不同版种特殊的艺术语言理解成为一种“艺术符号”,则能更好理解干刻本身的“表象符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