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到符号——浅析铜版画干刻技法之美

来源 :天津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刻是一种最为简单直接而自由的铜版画技法,用刻针直接在金属板(铜板、锌板、PS板等)或塑料板的版面上表现,不经过腐蚀。制作后即可上墨印刷。其特征是线条富于变化,温润富于魅力,给人一种轻盈和自由的感觉。干刻技法在15至 17世纪,先后经几位艺术大师的努力从萌芽走向发展。19世纪版画艺术家们大多具有抵抗艺术品批量生产的特点,艺术家们往往宁愿手工制作数量较少的佳作,而不是数以百计相同他们并不满意的作品。他们更愿意尝试新的媒材和技术,这使得“干刻”又有机会重登版画艺术的舞台,可以说19世纪是“干刻”全新的转折点。20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技术的更新及各种新兴艺术观念蓬勃兴起,使更多的艺术家向干刻技法投来橄榄枝。   如果将“毛刺”印刷出的效果作为一种“符号”来看,不但是干刻“特异性”的表现,也是干刻“表象符号性”的基础。传统意义上我们可以将版画理解为:运用各种媒材和方法,通过印刷手段制作出不同画面语言,且有一定印额的艺术形式。那么如果我们将不同版种特殊的艺术语言理解成为一种“艺术符号”,则能更好理解干刻本身的“表象符号性”。
其他文献
汉绣产生于长江流域荆楚文化体系之下,是得天独厚的地域和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晶,也是民间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沿袭楚韵,集绚丽多彩的艺术语言以及深厚的人文内涵
期刊
期刊
自然授予人类双手,人们注入情感,用智慧之手,创造出富有人情味的作品—黄梅挑花。黄梅挑花是盛开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鲜明的语言特色、瑰丽色彩、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