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情感障碍(Mood disorder,MD)是以一组以心境改变为特征的疾病,包括重度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和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两种疾病在遗传学和脑影像学等方面都有相同的易感基因和相似的脑功能影像学表现。最近一项跨病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显示,两条L-型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亚基基因CACNA1C和CACNB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MDD和BD中也相似。钙通道基因变异可能是情感障碍发病的共同生物学标记,在MDD和BD临床表型上可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目前还未发现使用静息态低频振幅(rs-ALFF)技术作为中间表型来探索CACNA1C及CACNB2基因多态性对大脑局部激活状态的影响,故我们使用ALFF方法来探索CACNA1C与CACNB2基因多态性与大脑局部激活关系,探究与情感障碍疾病遗传风险相关的局部异常脑区,为研究M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向提供证据和支持。方法:收集患者MD155名和健康对照173名,所有被试均需采集一般资料、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及杨氏躁狂量表评分,收集全血标本,使用3.0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扫描。应用Matlab、SPM、DPARSF等软件分析所有受试者ALFF值。应用imLDRTM法,检测受试者CACNA1C基因rs1006737位点A/G等位基因多态性及CACNB2基因rs11013860位点A/C等位基因多态性。根据基因分型结果将两组被试分为不同的亚组,在不同的亚组之间研究其脑影像学的差异。结果:1.CACNA1C:MD与HC两组之间在年龄和学历年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在性别、右利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MD组和对照组基因频率符合H-W平衡定律。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右侧颞中回(t=3.43,p=0.001)及右侧楔前叶(t=2.60,p=0.01)存在显著的诊断型主效应作用。在右侧颞中回及右侧楔前叶MD患者比健康对照组的ALFF值明显偏低,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在右侧尾状核(t=4.58,p<0.001)、右侧颞上回(t=4.22,p<0.001)及右侧颞上回(t=4.22,p<0.001)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主效应作用。在右侧尾状核携带A风险基因组其ALFF值比携带GG纯合子组明显降低;在右侧颞上回及颞中回,携带A风险基因组其ALFF值比携带GG纯合子组明显升高。在右侧梭状回(=10.19,p<0.001)、左侧眶部额上/中回(=9.40,p<0.001)及双侧内侧额上回(=8.74,p<0.001)存在诊断与基因型间交互作用脑区。在右侧梭状回携带A风险基因MD亚组其ALFF值明显高于携带GG纯合子MD亚组、携带A风险基因HC亚组和携带GG纯合子的HC亚组;同时携带GG纯合子的BD亚组明显低于携带GG纯合子的HC亚组。在左侧眶部额上/中回,携带A风险基因的MD亚组明显低于携带A风险基因的HC亚组;且携带A风险基因的HC亚组高于携带GG纯合子的HC亚组;携带GG纯合子MD亚组其ALFF值明显低于携带A风险基因的HC亚组和携带GG纯合子的HC亚组。在双侧内侧额上回,携带A风险基因的MD亚组其ALFF值明显低于携带GG纯合子的MD亚组和携带A风险基因的HC亚组。携带GG纯合子的HC亚组其ALFF值明显低于携带GG纯合子的MD亚组和携带A风险基因的HC亚组。2.CACNB2:MD组和对照组基因频率符合H-W平衡定律。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发现在双侧扣带回、双侧内侧额上回(t=4.61,p<0.001)和左侧三角部额下回(t=4.87,p<0.001)存在显著的诊断型主效应。MD患者比健康对照组在双侧扣带回、双侧内侧额上回和左侧三角部额下回的ALFF值明显升高。在右侧眶部额上回(t=3.85,p<0.001)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主效应。携带A风险基因组比携带CC纯合子组明显降低。在右侧海马和海马旁回(=4.28,p=0.006)及右侧中央后回(=5.73,p=0.001)存在诊断与基因型交互作用。在右侧海马和海马旁回携带A风险基因的HC亚组ALFF值明显低于携带CC纯合子的HC亚组(p<0.05,Bonferroni事后检验),携带CC纯合子的MD亚组ALFF值明显低于携带C纯合子的HC亚组。在右侧中央后回携带A风险基因的MD亚组ALFF值明显低于携带CC纯合子的MD亚组;携带CC纯合子的MD亚组ALFF值明显高于携带C纯合子的HC亚组。3.将MD组根据遗传风险程度分为AA组、AG/AC组和GG/CC组,未发现三组间有差异脑区。结论:本研究明确MD患者局部脑区功能激活状态与CACNA1C基因多态性及CACNB2基因多态性有相关性。CACNA1C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视觉皮层、注意网络及默认网络等神经网络调节关键脑区的功能激活。CACNB2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注意网络、默认网络、突显网络、边缘系统及初级感觉皮层等神经网络系统影响大脑局部功能激活状态,这将为MD的病理生理机制的探讨提供新途径。